——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
你是否常會碰到諸如這些頗值玩味的情況:
“別那么認(rèn)真,差不多就行了。”
“那么努力干嗎?差不多就行了。”
“你們決定吧,差不多就OK.”
……
慢慢地,這種依賴順從,隨聲附和成了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不論什么事,什么問題,我們都習(xí)慣以一句“差不多”搪塞而過,“差不多、好像是、大約、隨便吧,”這些未經(jīng)思考就脫口而出的回答實則讓我們無意間都做了差不多先生。面對溫暖的世界,很少的人擁有一種構(gòu)織精致生活的愿景。在俗世的煙塵中浸淫久了之后,難免會被磨平,被同化。
余秋雨在一篇名為《中年人最怕的是失去方寸》文章中呼吁中年人要有自己的堅守,不應(yīng)該失了方寸,而我認(rèn)為青年人更不應(yīng)該失了方寸,青年人應(yīng)該具有自己獨立的精神訴求和人格修養(yǎng)。然而,“差不多先生”卻像一個隱蔽而又猙獰的野獸潛伏在我們周圍,甚至我們也無意間扮演了“差不多先生”的角色,“差不多”的怪圈漸漸地卻變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怪圈。著名的文化學(xué)者胡適,頗擅長通過細枝末節(jié)探尋中國人骨子里固有疴疾,他早在大約半個世紀(jì)前就揪出了這一讓人頗費思量的問題,他失望道:無數(shù)的人都學(xué)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個個茍且,國人處事圓滑,凡事敷衍。有人會劈面就問,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存在的,無關(guān)于他是否省視發(fā)現(xiàn)。我想反駁你無異于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為什么魯迅會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為什么會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稱之為英雄,就像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而被那無知的少婦嘲謔般。我們最大的通病就是不能正確的省視自己,不愿意面對自己的怯弱和鄙俗,反而把別人的過錯拿過來侃侃而談并且樂此不疲。
最近為巴金的作品折服,竊以為巴老的偉大之處正是因為他認(rèn)識到了只有用于懺悔才是拯救自己、拯救民族的現(xiàn)代精神力量,他以“揪出自己示眾”的勇氣和人格來喚醒我們這些麻木的愚者,來征服從來也不愿意反省和懺悔的偽者。海德格爾對于思考有一個精辟的看法,他認(rèn)為“思是一條路,思立足于各個實事,在未知之間中,回應(yīng)著時代問題”,那么巴金無疑是時刻都在思考的人,善于思考自省的人是不會被為時代所摒棄的。
早在千年前我們的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的至理箴言。何為智者,大抵他們身上都有一種震懾人的智慧與氣質(zhì),平和中泛著個性,大度中含有從容。相比于當(dāng)下的人們,無論是對經(jīng)典文化的解讀還是生存意義的思考,不是究其根本而是淺嘗輒止,個個差不多,事事得過且過,仿佛沒有什么荒謬是我們不能夠自然地生活于其中的。每每談到這些事情似乎與自己無關(guān),個個圍在一起高談闊論,指責(zé)者別人的落寞,談?wù)撝说墓适拢麄兏鼰嶂杂谠趧e人的故事里沖鋒陷陣,而往往在自己的境遇里麻木不仁。
記得小時候嘴里常常念著一首白話詩:滴自己的漢,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漢。現(xiàn)在回想起來,竟有些羞愧,小時候都知道要有獨立的思想,要有判斷是非的能力,而今我們連吃飯這一簡單問題都要聽從于他人,沒要求,差不多就行。渾噩的世俗把思想全洗腦了,骨子里是不甘做差不多先生的,不愿做隨波逐流的人,但在現(xiàn)實面前,高傲的自己竟?jié)⒉怀绍姡霾涣怂枷氲闹魅耍瑲w根結(jié)底是身體里的惰性因子在作祟。所以每個人都應(yīng)該奮起反抗同懶惰作戰(zhàn),如同唐吉坷德那樣挺起長矛,沖向風(fēng)車般勇敢。即便是信馬由韁的幻想也好過木偶一樣被旁人支配著行走。
“差不多”是一種當(dāng)下大多數(shù)人被模式化了的行為方式,不做“差不多先生”不是性慕獨行,不是孤僻自我,做不到崇論閎議,最起碼要有自我判斷和思考,拷問生活的目的和生存的意義。這樣,也許我們能夠更加睿智和從容地迎接這個世界強加給我們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