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村口有條小河,小時候上學(xué),必須趟水。
冬季,大人心疼我們光腳過河冰冷,就自發(fā)組成三五個人抬一些大石頭放在河床里,我們踩著這些石頭過河。為了河水流動順暢還不淹沒石頭,大人按他們的步距離安放石頭,我們小孩子腿短,就只能單腳跳著過,有時候跳過去沒站穩(wěn),很容易落水。
如果前晚石頭上有水結(jié)成冰,第二天早上也總有人在跳的時候滑下水。河邊離家比較遠,掉進河里,鞋子進了水也來不及回家換,只能繼續(xù)跳到河對岸,倒掉鞋子里的水,接著往學(xué)校趕。
到了四、五月份,石頭漸漸被水漫過。這個時候,小河兩岸的柳枝和榆樹已長滿青黃色嫩葉,兩岸蓄水的稻田里蛙聲一片。這樣的早晨我一般都走得早,過了河也不急于去學(xué)校,而是把鞋子放在一邊,找一處略高的石頭坐下,把腳放在小石板上晾,然后掏出書本坐在河邊翻看,等腳上的水快干時在褲腿上擦幾下,再穿上鞋快步向?qū)W校走,基本不會遲到。
下午放學(xué)回來,過到河對岸大都不再穿鞋,而是一只手提一支鞋,邊走邊掄回家,并不擔(dān)心腳會被割破,家長也不會制止。
到了夏季,遇到暴雨時小河會發(fā)洪水,有時會把兩邊的稻田全淹沒,甚至沖毀部分田埂,來勢洶洶令人生畏。一般這個時候都是暑期,對我們小孩子上學(xué)影響不大,大人們心疼的是田里正在抽穗的稻苗。
秋季開學(xué),如果遇到連陰雨,小河也會漲水,小孩子自己過不去,需要大人背送過河。這件事基本都由父親完成,他們在一處河面較寬,水流緩慢的地方,把孩子背送到河對岸。清楚記得,如果河水在大腿深處,父親會把我背在背上,把弟弟和妹妹分別夾在左右兩個臂彎里,只需一趟就把我們?nèi)艘黄鹚瓦^河。如果水深齊腰,父親會一個一個背送我們過河。
過河時,我們都要自己保護好書包,腳也要高高翹起以免打濕,即使有不舒服也要屏息忍著,因為大人要集中注意力觀察水勢,還要注意腳下的暗坑等。渾水過河時,眼睛不能長時間盯著水面,一般都平視前方,慢慢地斜線移動,否則會暈水,如果不小心摔倒在河里,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
下午放學(xué)回來,如果河水還能過人,大人一般都會在河對岸等著,看見孩子們來了再下水,這時不管是不是自家孩子,只要家人沒及時來的,都會幫忙背過河。當(dāng)然,被家人第一個背過河的孩子自然是高興的,過去了也不急于回家吃飯,而是坐在田埂上等著大人背完后一起走。
如果水急過深,連大人都不能過時,他們就會在河對岸給我們擺手示意,我們就會去親戚或同學(xué)家借住,等水下落之后再回家,有時甚至?xí)B住好幾天。有的大人也會在洪水來臨的頭一天,把孩子送過河去借住,以防耽誤上學(xué)。那時,覺得父親背送孩子過河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現(xiàn)在回想起來卻異常的珍貴,只可惜當(dāng)時沒有相機留下那一幕。
進入11月,河水開始變涼了,這時大人又相約抬石頭搭過河石。如果當(dāng)年遇過幾場洪水,頭一年冬天的石頭,基本都會被水沖走或是埋在河里,埋起來的再挖出來,找不見的就在附近再找大的重新搭。
就這樣,我們跳了近10個冬天。后來大家都慢慢長大,離開了村子,回家也有限,過河的記憶就逐漸淡忘了。再到后來,農(nóng)村開始修建“村村通”,小河上也架起一座單孔拱橋,現(xiàn)在回家,車子都能直接開到家門口了。
隨著農(nóng)村住房集中管理,半山腰的住戶大都集中到河兩邊的田地里,還蓋起了小樓,白墻黛瓦,在夕陽余輝的照映下安靜祥和,但總覺得少了那么一點點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