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鐵路局發布了《國家鐵路局關于公布2023-2024年度鐵路工程建設部級工法評審結果的通知》,中鐵一局五公司研發的《隧道鋼構件智能生產施工工法》和《大截面深孔矩形錨固樁機械旋挖成樁施工工法》榮獲鐵路工程建設部級工法。
《大截面深孔矩形錨固樁機械旋挖成樁施工工法》適用于有堅石地質條件下、鄰近營業線或無法實現爆破的、機械旋挖作業空間、地下水位不高的矩形樁施工,以高效、安全為核心,革新了傳統錨固樁施工模式,為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鐵路工程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傳統錨固樁施工依賴人工井下作業,存在安全風險高、效率低等難題。本工法通過機械旋挖成孔、液壓可調式吊裝模板護壁、場外預制鋼筋籠等關鍵技術,實現孔內無人化作業,單日最大開挖進尺達24米,較傳統人工效率提升超20倍。
《隧道鋼構件智能生產施工工法》目前已在西渝高鐵康渝段站前二標3號智能鋼構廠全面推廣使用,用以保障朱家山隧道、明通隧道鋼構件供應。該工法以隧道鋼構件生產數字管理平臺為核心,智能激光切割鋼板生產線、智能型鋼拱架生產線、智能鋼筋網片生產線、超前小導管全自動生產線四條智能化產線為基礎,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數字仿真、MES、SCADA、PHM等先進技術,打通數據流,保障了鋼構件加工生產中人、機、料、法、環等生產全要素的全面感知與深度互聯,使鋼構件加工由傳統的以人為主作業形態轉變為以智能化設備和數字化管理為主的智能化生產,這種轉型大大提升了鋼構件加工的效率,實現了管理和運營效益最大化,為復雜地質環境下隧道開挖支護作業高效開展保駕護航,填補了隧道建設行業空白。在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隧道鋼構件智能生產施工工法》的智能切割生產線通過先進的算法優化和數字孿生技術,將鋼材綜合利用率提升了15%。創新性地采用“按需生產”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工程實際需求,實現了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交付的全鏈條精準管控。這種精細化運營模式不僅有效減少了冗余庫存,更推動項目整體資源消耗下降了10%,充分展現了智能制造在資源節約方面的巨大潛力。更令人矚目的是,相較于傳統制造工藝,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了20%,這一突破性成果為整個鋼結構行業的低碳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板。
西渝高鐵3號智能鋼構件加工廠
鋼筋網片加工生產線
型鋼拱架智能切割生產線
型鋼拱架智能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