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成就 智造引擎:滬渝蓉項目“硬核科技”定義智能建造新范式
中鐵一局滬渝蓉高鐵滬寧段站前Ⅶ標項目憑借多項自主研發的實用新型專利及“智慧一局”創新提案,在項目施工技術層次掀起一股創新熱潮。這些成果不僅攻克了復雜施工場景中的技術難題,更以智能、綠色、安全的創新實踐,為項目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目前,相關技術已推廣應用,三大效益成果明顯。
自開工建設以來,項目部直面施工難點,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技術攻關,成功研發出多項實用新型專利,實現了施工效率與工程質量的“雙提升”。
一系列創新技術使現場生產高效協同。通過構建“設計-施工-養護”全鏈條技術體系,成功破解了傳統工藝中結構穩定性差、施工效率低、養護成本高的多重困局,打造了隧道智能建造的新生態。在項目隧道進口段四倉施工現場,技術員小李正通過手機APP查看混凝土養護進度。屏幕上,三條機械臂正在拱頂優雅擺動,細密水霧均勻灑落在混凝土表面——這正是“三位一體”噴淋系統在自動巡航。“以前養護靠工人背著水管爬腳手架,現在系統自己‘記住’了隧道輪廓,像智能園丁一樣精準照料每個角落。”小李感慨道。這項融合動態噴頭與北斗定位的創新,使單日養護面積突破2000平方米,而水資源消耗卻直降40%。
這種效率創新始于隧道的“骨骼塑造”。當模塊化土工布如第二層皮膚般緊密貼合側墻時,檢樁輔助工裝正在另一作業面大顯身手。在地質復雜的斷層帶,檢測組帶著新裝備深入樁基:“以前在泥坑里檢測像走鋼絲,現在護筒和弧形踏板組成了‘移動安全艙’,還能自動調節檢測深度。”這套裝置使單日檢樁數量不僅得到了提升,而且聲測管破損率從15%歸零。它與鋼筋保護層檢測儀的聯動,讓混凝土耐久性達標率突破95%,相當于給隧道上了“終身保險”。
智能建造的魔法在隱蔽工程中也同樣愈發耀眼。在TRD施工監控中心,北斗系統正在大屏上繪制“地下心電圖”,20余項參數實時跳動。這種將人工經驗轉化為數據算法的突破,使單樁施工成本直降15%,成樁合格率鎖定99%——相當于每100根樁僅允許1根鉛筆粗細的偏差。
滬渝蓉項目始終踐行“科技興企”戰略,通過技術攻關與工藝優化,解決了隧道明挖段、拱形斷面施工中的多項技術瓶頸。并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的創新鏈條。項目負責人表示:“創新是驅動工程品質提升的核心動力。之后要繼續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高鐵建設注入更多智慧動能。”
截至目前,項目累計獲14項國家專利、4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發表多篇核心技術論文以及QC技術成果,涵蓋智能施工、精準監測、綠色養護等領域。從北斗高精度成孔管控到自行走噴淋養護體系,從模塊化臺車到數字化檢測裝備,多項成果填補行業空白,并成功應用于重載鐵路、復雜地質隧道等場景,實現效率、質量、安全的全面提升。下一步,項目部將持續深化產學研協同,推動技術成果向更廣領域輻射,以創新引擎驅動高鐵建設邁向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的新臺階。
噴淋養護
一體化臺車 自帶噴淋養護裝置
養護室系統
土工布覆蓋密貼卡具
側墻鋼筋綁扎臺車
側墻移動安裝支架
塌落度檢測工具箱
基于北斗的施工定位裝置
焊接防風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