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催開向陽花 ——賀州北過境線項目生產技術部管理革新紀實
賀州地處瀟賀古道的咽喉部位,秦漢時期這里就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交通要道,現在又上升為廣西向東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
過去兩年,駐陜央企的一支勁旅奮戰在桂嶺腳下,提前6個月完成賀州北過境線施工任務,為廣西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萬公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就是中鐵一局三公司賀州北過境線項目部。
該項目生產技術部共20人,主要負責施工生產、技術管理等和計劃調度等工作。作為剛剛組建起來的創新型技術班組,他們以打造品質、綠色雙示范項目為目標,在數字化轉型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
數字化改造:老設備也能煥發新活力
2022年,該項目混凝土攪拌站開工建設,他們接手的是一套已經出廠5年多的老設備。為了適應標準化場站建設要求,生產技術部決定對其實施數字化升級改造。
對標一流,說干就干。他們將操作臺從與攪拌機緊挨著的塔樓,移到了整潔明凈的中央控制室,借助視頻監控大屏實現了雙機遠程控制,搭配粉料倉監測系統、混凝土運輸調度平臺以及砂石料和成品消耗統計分析系統,全面優化了混凝土生產流程。
他們還建起了全封閉料倉大棚和攪拌樓,在料倉內安裝了高壓微霧全自動除塵系統。混凝土攪拌車進出場站,必須經過高壓洗車臺,所產生污水進行沉淀壓濾處理,徹底扭轉攪拌站臟亂差的傳統印象,
生產技術部部長何志鴻介紹說:“目前,混凝土攪拌站的操作手,由原來的4個減少到2個,他們再也不用忍受粉塵、噪音帶來的困擾,改善了施工企業的社會形象。”
數字與工程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新型混凝土配送中心注入了綠色發展新動能。2024年1月,混凝土拌合站智慧管理系統被廣西高速公路投資有限公司評定為“四新”技術。
協同式發展: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升
在建筑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鏈條上,既包括上游的機械設備供應商,也包括下游的信息技術初創公司。市場化的分工與協作,提高了建筑行業的全要素生產效率。
2023年下半年,生產技術部與湖南遠東鋼模合作,對高速公路T梁生產方案進行大膽創新,變“固定臺座+液壓移動模板”為“移動臺座+蒸氣養生”環形生產線,將混凝土等強時間由原來的6天縮短到1天,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作業強度,處于全國同行業領先水平。
生產技術部還向廣聯達定制數字化解決方案,綜合應用BIM、GIS、IOT、EBS等信息技術,打造T梁數字孿生場景,為生產、指揮、調度與決策提供準確直觀的數字支撐。智慧梁場順利投產后,迎來了樂望、蒼容、貴岑等20多家建設單位觀摩學習。
去年,項目部計劃引進一條混凝土護欄全自動生產線,當時的市場價普遍在600萬上下。為了減輕資金壓力,項目部與設備供應商達成租賃協議,并且由對方提供安裝、調試和培訓等技術服務。在生產技術部的精心組織下,11000多片混凝土護欄的生產期被控制在7個月以內,為企業節約了一大筆成本支出。
共生型關系:匯聚優質勞務分包方
勞務分包是建筑企業的“命門”。近年來,建筑企業把培育合格分包方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注重引導培育協同共生的新型商業模式,使項目施工生產成為后臺管理體系支撐下的尖兵作戰。
2023年7月14日,賀州市為承辦全國首屆學青會足球比賽,要求中鐵一局優先實施黃田至姑婆山道路提級改造工程。此時,距學青會開幕僅剩109天。
生產技術部頂著風雨跑步進場,在現場建立了生產指揮調度場所。他們重點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根據交通繞行方案將13.05km劃分為4個段落,為作業人員提供全封閉施工條件。實踐證明,這是確保施工安全和工期的關鍵一招。
去年8月21日,主線瀝青攤鋪開工之際,分包單位購置10臺新型瀝青保溫運輸車,并集結精干的人員開展“白+黑”雙班作業,與生產技術部進一步強化了協同作戰能力。
青林暗換葉,紅蕊續開花。這種不落實等于零、執行力就是戰斗力的班組文化,將在施工生產一線繼續催生出強勁的發展活力。
廣西交投黨委書記周文現場調研
混凝土智慧管控中心
建成通車的賀州北過境線
投入運營的姑婆山收費站
研討彩色路面施工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