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責任勇擔當----記公司汶馬高速公路項目負責人樊英杰
樊英杰(右)與汶馬項目常務副經理孫一瑞(左)在檢查鋼筋籠
樊英杰(左)和汶馬項目總工程師王戰(右)陪同總監袁波(中)在獅子坪2#隧道檢查施工情況
汶馬項目領導班子在獅子坪2#隧道出口討論制定下一階段施工方案
米亞羅----在藏語里,被譯為“一個好玩的壩子。”
這塊壩子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海拔2800米的川西高原上,有著三千三百道溝,三千三百道梁,溝溝有紅葉、溝溝有融雪、溝溝有泉涌的秀美風景。
2015年春節前夕,這里來了一群筑路人,這支筑路隊伍的掌舵人,就是現任中國中鐵一局四公司汶馬高速C16標項目負責人兼黨支部書記樊英杰。
40歲的他,已經是頭發稀少,顯得憔悴而滄桑,見到他的人,誰也不會相信他才剛剛步入不惑之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敢擔當,識大局,會溝通、善交流的人。
7月中旬,筆者來到了汶馬項目部,再一次走進了他的情感世界,聆聽他的感人故事。
一
1998年7月,樊英杰從上海鐵道大學交通土建工程專業畢業分配到中鐵一局四公司工作,18年的摸爬滾打,10個項目的歷練,多個崗位的實踐,讓他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基層管理者。
剛畢業到單位時,住過簡陋的石棉瓦房,艱苦的工作及生活條件,讓他深深地體會到了筑路人的酸甜苦辣,特別是青藏鐵路那一個多月的生死經歷,讓他至今刻骨銘心。
樊英杰回憶道:2002年3月,跟隨公司精測隊上了青藏線,擔負四公司管段的施工線路導線復測任務,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嚴重缺氧,早晚溫差很大,有一天,正在施工現場找導線點,一面旗子被風吹跑了,一陣子猛跑追上了旗子,引起腦內缺氧,坐在地上很久沒有起來;到了晚上,一位同事因頻繁起夜,導致脫水缺氧昏厥,又跑去不遠的診所拿來氧氣瓶讓同事吸上,再次因缺氧出現了連續嘔吐、腦水腫癥狀,被救護車連夜冒著大雪送往格爾木,結束了青藏鐵路之旅。
經過暫短的恢復治療,2002年5月,他來到了沈大改擴建項目計劃合同部工作,勤奮好學的他,一邊干好業務,一邊到施工現場進行線路復測,向管生產的領導學習現場管理,2年多時間里,讓他熟悉了施工計劃、成本測算、合同規范以及施工現場管理等方面工作。
2004年8月,他到濟荷高速項目任計劃合同部部長,并負責一段線路的施工生產管理,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相繼提升為項目副經理、常務副經理,主持項目的全面工作,期間,項目部在山東省工會組織的勞動立功競賽中獲得集體二等功;直至2008年底圓滿完成濟荷項目的各項任務。這一年,他32歲,學校畢業整整10年。
他對筆者說:“畢業后的這十年,是他人生的黃金年華,也是他從青澀走向成熟的關鍵十年。”
二
2009年春天,正在吉林白山看工地的他,又接到去北黑高速公路項目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命令。工作調整,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熟悉路基和混凝土路面施工。
當他風塵撲撲趕到北黑項目工地時,天已經黑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只好到附近的農場借宿了一個晚上,天剛麻麻亮,他又趕到工地查看施工線路、尋找項目駐地、聯系鄉、村領導,協調溝通解決征地問題......。
看似簡單的工程,卻蘊藏著種種施工管理難題。北黑項目施工管段內人煙稀少,28公里的線路中有島狀凍土、塔頭濕地;管段長、結構物多、工程量大、有效工期短;項目的技術人員年輕,施工經驗不足。他說:當時思想上的壓力很大。
汶馬項目綜合辦主任坑建路回憶說:2009年7月的一天,業主組織的百日會戰進入白熱化,樊英杰冒著雨去工地檢查,不慎將大腿摔傷,他仍然每天拄著拐杖,忍受著疼痛,堅持在工地指揮生產。還有一次,他和項目員工一起穿著雨鞋,冒雨連夜清理現場,干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就感冒了,大家都讓他休息。他說:這點小病算不了什么。
為了解決“有效工期短、地材運輸距離遠、運費高,料源非常緊張”的難題,計劃合同部出身的他,在冬季就提前備料,先后儲備沙礫11萬方、碎石4萬多方、水泥3萬多噸,解決了來年開工后材料困難問題。
樊英杰經常對物資設備管理人員說:路基施工,要保證施工機械的完好率、利用率。
他每天堅守在現場,隨時補充機械設備和清退閑置機械設備;專門聘請了公司租賃中心專業人員在施工現場管理機械設備,使各種機械設備正常運轉。一個多月完成了17個涵洞的施工任務,創造了10個月完成28公里管段主體工程的施工奇跡。
他多次組織工程技術、安質、試驗人員現場聯合辦公,攻克了路基施工中的塔頭濕地和島狀凍土,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和現場攤鋪施工,24小時有技術人員在現場輪流值班,對每一道工序進行嚴格細致的監控,做到勤測量、勤調整;并要求技術管理人員做到“六個注重”,使路基施工達到了直、順、平、實、美的效果,一次性驗收合格率達到了98%以上。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感慨地說:歷經了艱難,我們最終成功了,真的有很多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地方,
成績和榮譽可以說明一切。北黑高速公路路基封層樣板段現場推廣會在我管段召開、在全線率先進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業主3次向四公司發來賀信、獲得全線10個標段綜合評比中第二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獲得一等獎、并獲業主獎勵60萬元、優秀項目經理部、先進黨支部;他本人獲得優秀項目經理、中共黑龍江省高速公路建設局委員會優秀黨務工作者、中鐵一局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面對這一切,他卻平靜地說:工作都是大家干出來的。
三
2012年11月,滿載著北黑項目的鮮花和掌聲,再次欣然接受了公司領導交給的重任,擔任南充市政項目負責人。
這一次,重點是要與民營企業合作,對四公司來說,在項目管理上是一次大膽探索嘗試,對于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南充市政工程施工,工期緊、任務重,地下管線繁多,地下水位高,外界以及施工勞務分包隊伍交叉作業相互干擾大,蓋挖施工,蓋挖順做與蓋挖逆做相互配合;主體結構施工與土方開挖相互制約是主要特點;主體結構的施工與土方開挖的工序轉換及銜接配合;施工縫的預留及處理;板柱連接節點的處理;深基坑安全防護及降水處理等主要環節是難點,施工安全風險極大。
他一到項目部,就連夜晚迅速組織全體工程技術人員,針對工程的特點、難點,及時制定了通過專家論證、科學合理、較為詳細的施工出土方案、降水方案、節點處理方案、施工縫預留位置以及工期計劃,確保安全質量,加快施工進度。
白天在工地忙碌一天,晚上躺在床上,他都會思考、分析、總結在與民營企業合作過程中的經驗、做法、不足,第二天主動找業主、地方政府進行溝通交流。
他經常提醒項目班子成員,在安全質量等原則性問題上,堅決不讓步,堅持底線,不越紅線;沒有圖紙、安全隱患不排除不施工,將情況以書面報告方式告知業主,并與監理、質監站積極溝通,讓權威部門再與業主交換意見。
他告訴筆者:“民營企業不會無緣無故多花一分錢,與民營企業合作,我們的目標也是干好活,只能在施工管理過程中尋求利潤空間,不讓效益流失。”
施工中的每一項方案優化、每一道工序銜接,管線拆遷一段,就見縫插針組織施工,圖紙到位一份,就盡快確定施工方案進行施工,這些細節問題,他都會超前考慮,都要親自過問。
“想實現項目雙贏,就要在施工技術、物資供應、現場管理上,為勞務隊伍服務好,了解現場情況;界面劃分要清晰,工程簽認要及時,問題處理要果斷。”他經常教育大家。
每周五召開現場生產協調會,發現問題,持續改進;每月召開施工安全生產會,獎優罰劣,加強考核。沒有特殊情況,他都準時參會。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通過現場試驗、數據分析,親自參與撰寫的《城市地下商業開發及人防工程綜合施工技術研究》,榮獲2014年度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科技創新成果2等獎;《蓋挖法鋼管混凝土轉換柱施工》工法,獲得公司二等工法、集團公司三等工法;
“南充市政項目最大的收獲,就是積累了與民營企業合作的經驗,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他這樣說。
四
2014年年底,樊英杰參與了汶馬高速公路的投標工作,中標后,公司領導決定讓他擔任項目負責人,他又痛快地答應了,而計劃在家好好過個年的夢想又一次破滅了。
他說:這么多年了,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從來沒有掉過鏈子。這次上高原,就是為了挑戰自己,圓一次自己的高原筑路夢。
他知道這個項目地處川西高原,是汶川災后重建恢復區,兩山夾一河,地勢險峻,自然環境和施工條件惡劣,地方協調難度很大,獨頭掘進4.66公里雙線獅子坪2號特長隧道是項目的重難點控制性工程。
管項目,帶團隊,對他而言,已經是再清楚不過的套路了。而在高原上修高速公路特長隧道,難度是超乎尋常。
高原缺氧、嘴唇干裂、頭疼失眠等身體上的苦不堪言,我們可以用毅力去克服;場地狹小、圍巖破碎、物資匱乏等自然界的困難,我們也可以戰勝;而在“維穩是第一要務”、“不同的民俗”、“頻繁的阻工”等問題面前,真是吃盡了苦頭。他一直搖著頭訴說剛進場時的艱難。
項目副經理寇向陽告訴筆者:來這個項目的第一感覺,就是領導班子的力量體現出來了,樊英杰作風民主,堅持原則,凡事能夠商量溝通,交換采納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人格魅力十足。
分析研究項目的各種不利因素,發揮領導班子成員的整體功能,這是他管理了幾個項目的經驗做法。
他及時制定項目管理策劃書,結合實際做好前期策劃,及時調整和動態抓好落實,對班子成員進行責任分工,明確了工作方向和目標;有針對性地采取了勞動競賽、工序考核、小改小革、領導值班、24小時巡查等多種有效措施,創造了第一座房屋拆遷、第一個完成征地砍伐手續,第一個隧道進洞,第一個鉆孔樁、第一個率先完成三線遷改遷等等,打開了工作局面。
項目黨支部專職副書記李超評價說:樊英杰在工作上講民主,顧大局,素質高,對外交往溝通協調能力強,汶馬項目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他的努力分不開。
2015年度,在藏高公司高速公路施工企業信用評價中,名列24家參評單位第一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考評第一名”、“先進項目經理部”、“優秀項目經理”;2016年度,“施工標準化建設先進集體”、“施工標準化建設先進個人”;無比艱辛的背后,又是一串串的榮譽。
五
項目的綜合辦副主任李西鵬說:他關心員工從來不玩虛的,都是真心實意為員工辦實事,我和他一起干了幾個項目了,大家的工作、生活方面都安排得很到位。
在年輕人的成長進步上,他也是處處提供方便,凡是參加各類職稱、學歷、資格考試以及各種學習培訓,都按照正常上班對待,報銷各種費用,新分來的學生到項目,都會安排指導老師帶著,讓他們盡快進入工作角色。
夏天有防暑降溫用品,冬天有防寒用品,食堂伙食要多樣化,每周有食譜,頓頓不重樣,三天一改善;員工生病住院,他立即帶上慰問品前去看望,派人前去護理;員工生活和工作上有困難,他都會出面幫助解決,送上關愛和溫暖;項目交通不便,員工出差探親以及家屬來項目,他都讓辦公室安排車輛接送,徹底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他說:“安居才能樂業。天氣冷,不能讓大家心冷,高原缺氧,不能讓員工精神缺氧。一個項目就是一個大家庭,就是要讓干部職工生活順心、工作安心、家庭放心。”
忠孝不能兩全,當提到家人的時候,這個在人們印象中鋼鐵一般的陜西漢子,立即表現出了他柔軟的一面。
“最難以忘記的是四年大學生活,父母用微薄的收入供自己完成了學業;工程單位這種工作性質,讓自己給予父母的關愛太少了,以前總是解釋,現在家人都習以為常了,任何解釋都沒有意義了。”說這話的時候,他眼圈紅紅的。
工作18年、結婚16年以來,他在家的時間加起來總共也不到3年,女兒上小學,北黑項目正是大干時期,他沒有回家,女兒上初中,汶馬項目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他還是無法回來;年邁的父母多次有病住院,家里多次打電話催促他回家一趟,他都是因為忙于工作脫不開身,沒有回來照顧過父母一次。
每年回公司開會,他才抽點時間回老家看看父母,寒暑假的時候,妻子和女兒到項目探親。每當回想起這些,他都覺得自責和愧疚。
采訪總是被他頻繁的電話中斷,他急忙解釋說:棄渣場、碎石場是項目成本和進度的關鍵,必須盡快解決。
筆者也理解了他此時此刻焦灼的心情,因為,被譽為“云中高速、高原天梯”的汶馬高速公路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