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通鐵路線上的女指導員——記中鐵一局滬通鐵路項目二分部專職副書記李曉娟
初見她,是在驕陽似火的八月,大西安今年熱浪更甚以往,溫度直逼火焰山,這樣的天氣誰都不愿意在外面多待一秒。偏偏在孩子眼里,只要能玩是不怕熱的,馬路上小女孩跑地飛快,母親追趕不及,大喊著“回來”,小女孩一個轉身又撞進母親懷里,沖撞之下母親瘦小的身板不禁打了個趔趄,又笑嘻嘻的抱住了她。旁人指引之下才得知,她是滬通項目二分部書記李曉娟,之后的幾天里見到她,孩子還是追著、抱著,對孩子太過溺愛,這是對她的第一印象。如今看來,這個印象實在有失偏頗了。
無法彌補的虧欠
有幸到滬通項目采訪,對她也漸漸熟識了。丈夫在中鐵一局二公司北京地鐵項目,她在上海滬通鐵路項目,女兒留守渭南老家,夫妻二人誰也照顧不到家庭。她自嘲道,在中國的版圖上,我們家是個等邊三角形,都在距離彼此最遠的點上。忠孝不能兩全,對年邁的父母不能常伴左右,父母病了,只能求助親戚朋友去醫院看看;孩子沒過周歲就扔給了老母親,每次離家,都是乘著孩子睡著了悄悄走掉。
孩子不懂事的時候還好,家里母親照顧個吃喝拉撒睡倒也沒太大問題。如今,孩子上學前班了,小孩都在學外語,從學習這方面來講,老人已經完全跟不上了,對于電腦,老人甚至不如孩子。她對于孩子的所有教育,都是通過手機、電腦遙控指揮,她心痛的說“時間久了,孩子最親的不是奶奶,不是媽媽,而是電腦和手機”。在女兒童年最需要家人陪伴、父母教育的這段時間里,她不在孩子身邊,這段時間已經過去,且無法彌補。
“女兒開始懂事了,她經常問我,為什么別人都有爸爸媽媽接送?”她說最近看了期演講,有句話說“父母是過去,孩子是未來,失去了過去和未來,我是誰?”說起這話,她淚眼婆娑。
“撕心裂肺”又啟程
9月16日11點23分,李書記的朋友圈中乍現四個字“撕心裂肺”。原來在上次集團公司培訓后,她回到滬通,孩子生病,哭了一周,打了一周吊瓶,還是不見好轉,最后確診患了肺炎,必須住院,她說那是他們家難得的團聚。女兒生病住院的這14天,項目也進入了緊要階段,天天打電話催她回去,作為項目書記的她深知其中利害。在孩子出院的第二天她就回到了上海。
出院的那天,收拾行李時,女兒把Pad放在媽媽包里,把充電器放在自己書包里,她知道,病好了媽媽又該走了。“我丟下我哭的癱軟在地上的女兒,硬生生進來電梯,我不敢回頭,我怕我回頭就走不了了”,她痛心的回憶。在去車站的路上,孩子還在拼命給她打電話,她接了兩通電話還是抹著淚走了,后面的九個未接她一個也不敢接了。火車開動的時候,想到哭到趴在地上的女兒,想到女兒病剛剛好,想到醫生囑咐別讓孩子哭,她說萬箭穿心也不為過。
記得兒時,母親上街買菜,一眨眼看不到媽媽必有一場歇斯底里的哭喊。年歲漸長,對母親的依戀也越來越少了,但那種幼年母親不在身邊的恐懼感依然會在無所適從的夜里出現,夢中驚醒,拭一身冷汗。驟然間理解了那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原來她承受的,比母親上街買菜未歸相去甚多。也理解李書記短暫相逢時的“溺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無盡的思念和擔心,一千三百公里遙不可及的距離,該是一種怎樣的無助和辛酸。
“刀子嘴豆腐心”
農村長大的她,從小自食其力的生活習慣養成了她堅毅的性格,項目上好多人說我“心腸很硬、鐵面無私”。在別人看來那樣嚴苛的要求是她對自己日常的要求。在辦公室工作時,好勝心強,什么事情都想做的更好。現在搞黨務工作,更是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其他人眼里,她把制度和規矩放在第一位,從不輕易變通。她說自己作為黨群負責人,這個身份決定了她原則問題上的不變通,如果事事變通,人人托關系、走后門、變通取巧,那么她怎樣去要求別人,作為項目專職副書記,她盯著大家,大家也盯著她。
以前只是梁場,現在隨著機構的改革,業務也繁雜了,現在攤子大了,加上別人覺得女同志會比較好說話,所以在工作中,她不茍言笑。儼然把自己變成一個黑臉包公的角色,而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使工作進度著實提升了不少。她經常說起對年輕一代的教導,四公司不拘一格用人才,年輕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業務能力強了,所有人都會看在眼里。她以身作則、敢為人先的性格使她手下帶出來一批精兵強將。
節假日,想著兄弟們在外回不了家,作為工會主席,心里想著大伙,她組織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戶外郊游”、“暑期親子趴”“場內燒烤”等等,拉近與員工的感情。緊盯各部門的培訓工作,對青年一代的培養,主動找他們溝通、聊天,詢問家庭情況。尤其關心普通工人的技能鑒定,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培訓學習,提升技能,把每個人的努力都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勤奮刻苦做學生
乘著暑假,女兒被老人送到工地,可第二天就接到了集團公司宣傳骨干培訓的通知,她當即給自己報了名,沒幾天帶著女兒風風火火又回到了西安,于是有了文章開頭的相識。在公司培訓的一行人中,她也算比較年長的,卻比年輕人跑的更勤,老是夾個本坐在前面的位置。課后又是最先沖出教室的一個,沒和眾人一起吃“大鍋飯”,事后尷尬的解釋道,自己在培訓的時候,老人和孩子就在酒店里等她,課后還得給老人和小孩叫外賣上去吃。
后來提及上次培訓,她興致勃勃的講到,太好了,局里這次培訓太到位了,她收獲很大。她說自己很喜歡攝影、喜歡寫作,剛畢業那會沒事還拍拍寫寫,后來肩上的擔子重了,沒時間做這些了,到重新想拾起來的時候發現,無論思維方式,還是設備器材都跟不上了。她說自己這些年越發覺得自己知識太少了,所以在考第二學歷,社會進步太快了,希望自己不會落伍太多。真的應了那句話,越學習會覺得自己越無知,在不斷向前的過程中,我越發覺得自己無知了,李曉娟打趣道。
忠誠企業有始終
閑聊中,李曉娟感慨道,2001年6月底來上班,先后參加福建羅長高速敖江特大橋、深圳鹽壩二期第八標、西禹高速、蘇州市政、宜萬鐵路、十天高速、臨海市政、杭州康泰路以及滬通鐵路施工建設。在中鐵一局一呆就是17年,和所有老一輩中鐵一局人一樣,周而復始的轉戰南北,畢業時的景象還在眼前,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項目耗盡了她作為女人最美好的青春歲月,可時至今日,項目離不開她,她也離不開項目。
她說在面對家庭和工作的沖突時,想盡一切辦法去調解,但從沒想過離開。在中鐵一局工作17年了,面對家庭巨大的壓力,還能讓她留在這的,不是一局的高薪,而是她對一局的那份感情,每一次在媒體中看到中鐵一局的施工現場,哪怕一個安全帽都讓她欣喜若狂。在從事黨務工作以后,經常會碰到員工有思想波動,面對很多去留,“很多人面對提職加薪的誘惑或稍不如意就跳槽走了,可是我覺得,一個可以隨意走掉的人,何談企業忠誠,一個沒有忠誠感的人,在哪個單位能呆的長久?”
參建的許多道路通車后,每次途經,都要下車在站臺上停留片刻,眺望著遠方,都能想起當年工地上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
不讓須眉打頭陣
在四公司,甚至在中鐵一局里,女同志都是很少的,工程單位基層工作對女同志還是有很多不利因素的。李曉娟在畢業后的首選卻是下基層鍛煉,農村出生的她還就真下了項目,吃的了苦、受得了罪、一呆十多年,成為公司鳳毛麟角的女書記。
作為一名黨員,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主動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為患病的同事奉獻一份愛心。無論是十天高速還是在臨海工作期間,暴雨引發江河洪水時刻,不退縮,沖在前面,帶領搶險隊伍,緊急疏散人員,撤離物資、機械設備,緊固便橋,將損失降低到最低。
許多人說征地拆遷工作、協調工作不好做,她倒是覺得女同志也有自身優勢,把這些活也攬了下來。“好多人和女同志說話就沒有那種劍拔弩張的姿態了,好多男同志干不下來的活她倒是可以”,她笑著說。其實大多時候的協調工作還是很有難度的,全靠軟磨硬泡,有時候跑一趟不行,她就蹲點守著,一定見著當事人,一定說著話。滬通營業、既有線施工居多,外圍工作真的很難做,墨玉路接長涵涉路施工辦理手續,足足跑了兩個多月,地方交警部門、上海市總隊、路政部門不知跑了多少趟,終于辦理,開工了,才舒了口氣。墨玉路施工期間,適逢嘉定區創衛生文明城城市,又迎來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安全、文明施工容不得半點馬虎,她每天關注著這塊的施工,現場的動態,時刻緊繃安全這根弦。提到滬通營業線施工,她還是皺起了眉頭。
正如李曉娟說的那樣,自己正經歷著“喪偶式育兒”和“守寡式婚姻”,千千萬中鐵一局人也像她一樣常年在外,奔波在路上,所不同的是,除了繁雜的工作,她更是一個母親,她所背負的,還有中國社會對女人而言根深蒂固的責任。
李曉娟在辦公室工作
李曉娟在施工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