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攻善守,大將也——記公司靖神鐵路10標項目部黨支部委員、項目負責人何林鋒
說起何林鋒,在四公司那是大大的名人:僅在一年時間里,他所負責的項目部成為四公司“五強項目部”第一名,他本人榮獲“十大經營管理標兵”,項目部黨支部榮獲“先進基層黨組織”“星級黨支部”稱號,項目部工程部榮獲“先進集體”,1人獲中鐵一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從這些榮譽中,不難得出結論,何林鋒是一位“能攻善守”的大將。
或許你有疑問,光憑著獲得的榮譽就能得出結論,太武斷了吧?不妨聽我們慢慢道來。
先說這“能攻”。
2017年,四公司代表中鐵一局中標承建靖(邊)神(木)鐵路10標項目,何林鋒走馬上任負責人。10標段主要工程有路基、站場填、挖土石方406.51萬立方米,區間填、挖土石方484.33萬立方米,特大橋2座、1569.62米,隧道1座、3160米,車站3座。還有大橋、中橋、框架橋、框架涵等等,就不一而足了。單就工程量而講,似乎不算啥,小菜一碟,但算上工期可就不一樣了,有天壤之別。
10標段總合同工期為2017年6月15日——2019年7月15日,共25個月,刨去陜北冬季嚴寒而漫長、連續跨越兩個冬季難以施工因素,有效工期只有16個月,三分之一強的施工時間就被天氣因素吞噬了。工期壓力陡然增加。
作為一方統兵大將,何林鋒綜合分析各種有利和不利因素后,一方面將管段29.54公里范圍劃分三個“防區”,即一、二、三工區,分兵派將,各負其責、守土有責;一方面確定全標段有7處重點關鍵工程:大墩梁隧道、馬家灣特大橋,以及蘆河特大橋、十九平達大橋、薛陽畔大橋、中崖窯特大橋四橋5段連續梁。大墩梁隧道是全線最長的隧道,也是四公司乃至中鐵一局歷史上第一個全五級黃土隧道,施工安全風險極大;馬家灣特大橋有管段最高71.5米高墩,高空墜落風險大;四橋5段連續梁,分別跨河谷、跨204省道,施工安全隱患多、社會影響大。
確定了這些卡控工程,就等于有了進攻重點,有了主攻方向。而要順利實現這些方向目標,第一步就是解決好征地拆遷,做好外部協調工作。
何林鋒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定點清除”工作思路,明確重點、統一部署、不等不靠、主動出擊,在項目部專門成立了協調部,配備了4名專職協調人員,并分別入住工區具體負責征地拆遷相關事務。他還要求工區生產副經理還兼任協調負責人,分管各自片區征拆工作,主要聯系地方村鎮征地拆遷有關人員;項目部主要面對市縣區征地拆遷工作。此舉,加快了管段內征拆工作進度,為快速解決施工生產場地提供了便利條件。
另一方面,何林鋒將項目部的幾位領導班子成員分工,一人再具體負責地方政府幾個部門的協調工作,以便能快速解決問題,不因協調不及時耽誤施工。
即便如此,何林鋒對于關鍵、卡脖子工程項目,還是要親自上手,以便能迅速解決問題,便利施工快速進行。蘆河特大橋3號墩、18號墩為大跨連續梁的主墩,承臺在橫山區壓盤鋒村村民的房屋及生活道路,房屋征拆及地方道路改移問題是否及時解決,將直接影蘆河特大橋的目標工期。何林鋒和項目協調人員“看了難看的臉、進了難進的門、聽了難聽的話、說了要說的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真誠和執著使“金石為開”。2018年2月14日,除夕的鞭炮聲,也是3號墩提前實現了動拆的報捷聲。
因此,在何林鋒的謀劃、帶動下,10標項目部先后創造了全線工地標準試驗室第一個通過驗收,混凝土拌和站第一個通過驗收,開累完成總產值始終排在全線前列的不俗業績。
這些成績似乎有點突如其來。對于何林鋒來講,確是順理成章。
1995年參加工作的何林鋒,在西合鐵路克勞隧道時任技術主管,克勞隧道創出了2個全國紀錄——月成洞287米的好成績,并且連續8個月月超200米成洞;風梅埡隧道施工時任工程部長,該隧道也是連續8個月取得公路隧道的200米月成洞成績。
2018年,10標項目部在能開工區域內,施工進度完成了節點目標,產值、效益等綜合排名位列四公司第一。
把施工當成打仗時進攻一方的話,何林鋒可用“方向明確,重點突破,措施得力、成效顯著”來形容。真可謂“能攻”。
再來說一說這“善守”。
各位看官可能納悶了,施工怎么還有“守”?
我們把正常施工看成是一場戰斗的進攻尚可理解。“守”是怎么回事?
鑒于靖神鐵路10標項目部所處的環境復雜,民風彪悍,有一段約4.5公里長的紅線內征地自開工到2018年底都未能解決,施工受阻。2019年1月15日,這段紅線內征地得以解決。此時,離業主要求的4月底全部主體工程完工的工期節點要求僅有3個半月施工時間。時間顯得彌足珍貴。1月21日,項目部組織全體參建人員和施工隊伍召開“2019年施工大干動員部署會”,1月27日,項目全體職工召開“大干120天誓師動員大會”……這叫凝心聚力,上下同欲者勝。
也就是說,項目部能否打破紅線內用地交付晚所帶來的“工期壓力”?或者說,能否守得住節點工期目標?這是一種被動性的施工,用“軍事”術語叫“以攻為守”。
這又是考驗何林鋒能否勝任“大將”能力的一場硬仗、惡仗。
何林鋒泰然處之。按照“講政治、保牌子、顯實力”這一特殊時期特殊要求,何林鋒立即增兵添將,加大機械設備投入,在4.5公里范圍內,“火力齊開”。橋梁施工隊伍由5家增加到10家;原來一家施工隊伍施工一座橋,現在一座橋2家隊伍施工。樁基施工的鉆機由3臺增加到7臺,墩身模板由23套增加到29套,鋼筋工成倍增加,拌和站混凝土罐車由15輛增加到21倆……機械設備按照工地需求的120%配置到位。何林鋒說:施工原則就是工地只能是機械設備等人, 不能讓人等機械設備,以確保施工正常進行。
何林鋒還要求管理人員及時關注各自所在“微信群”的動態信息,工地上一旦出現狀況,要立刻到位解決。施工隊伍對于機械設備的使用也本著效率優先原則,誰使用的效率高誰多使用,誰用的效率低就少使用;對施工隊伍的考核由原來的一月一次加快到一周一次。
并且,何林鋒還掌握著一支近100人的施工預備隊,以確保不出現“客大欺店”拖累施工現象發生。
同時,項目部撥出60萬和30萬專項資金,分別獎勵施工隊伍和管理人員,從正能量上保證施工順利進行。
進入這種“防守戰”后,隨車吊使用效率較低。何林鋒又像“進攻戰”那樣,專門開了隨車吊提高使用效率專題會。會上,分析效率較低原因,提出提高使用率的措施和辦法。最終,何林鋒要求,工地使用隨車吊,要測算運距,核定時間,規定基本趟數,多跑一趟獎勵,少跑一趟處罰。此后,隨車吊使用率大大提高。
當然,作為一名項目負責人,安全、質量、成本等等的管理措施和手段也可以“窺斑見豹”。
截至到4月10日,“以攻為守”區域共計完成產值1.37億元,占該區域總產值的85.62%。可以說,打破“交地晚”的圍堵,守住節點工期目標已是“鐵板釘釘”。
此等“防守戰”,亦可用“思路清晰,戰術得當,辦法合理、勝利初現”來描述。何林鋒可說是“善守”。
用代表業主負責征地拆遷等工作的一位領導的話:四公司項目部創造了“靖神速度、靖神奇跡”。
此話是否也佐證了何林鋒當得起“能攻善守”乃大將也?
何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