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夢為馬 不負韶華——記公司2018年十大青年創新標兵陳得勇
楔子
每當提及陳得勇,聽到的都是“了不起”“優秀”“悟性高”……褒獎之情溢于言表。在中鐵一局四公司2018年“雙先”表彰會上,他更是從眾多青年職工中脫穎而出,被評為“十大青年創新標兵”,這更是公司對他的認可,到底是怎樣一個年輕人,能夠讓大家對他交口稱贊呢?
一
2017年7月,陳得勇從西安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后,應聘到中鐵一局四公司,投身于祖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中。
經過半個月的崗前培訓,陳得勇根據公司安排,到中鐵一局四公司承建的寶雞陽平渭河大橋項目,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基層技術人員。
陽平渭河大橋是國內首座主塔采用格構式鋼桁架結構的雙塔雙索面斜拉橋,鋼主塔、鋼箱梁均采用節段拼裝技術,結構復雜,工藝要求高。來到工地,陳得勇才真正理解到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的真諦。
因為他學的專業是結構工程,項目領導便讓他負責臨時結構設計。這項工作需要對腳手架等臨時結構進行設計驗算,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其作業效率,減少材料使用。作為一名研究生,陳得勇有非常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施工現場的復雜情況,根本沒有辦法讓他將所學知識完全的直接應用。
“過程很關鍵,結果更重要”,陳得勇在向筆者介紹完設計流程后,說出這句話。對于現場施工而言,設計結果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關系到施工的安全、效率、成本,一點小的失誤,都會造成不可預計的損失。
剛開始接觸方案編制時,由于對現場的不了解,一份方案往往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去編制,一次次修改,最終才能應用于施工現場。為了彌補短板,陳得勇白天到工地學習測量放線、施工工藝,晚上在辦公室將白天的所見所聞一一整理,并與理論相互印證。
本就單薄的他,顯得更加消瘦,也更加干練。
項目負責人燕成貴在閑聊時說,“一般晚上十二點前,工程部沒有息過燈。”與在上學期間相比,這樣的生活很是枯燥無聊,但是陳得勇卻樂在其中。
二
成長的路上,永遠沒有一帆風順,對陳得勇而言,也沒有例外。為了他更快成長,獨當一面,領導安排陳得勇獨立對現澆梁滿堂支架方案的計算書進行編寫,陳得勇顯得很是興奮,立即著手編制計算書。豐富的理論知識,讓他對這次的任務充滿了信心。
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但是理論并不是實踐。
陳得勇按照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自己工作以來的經驗,認真的進行計算書編制,經過近一個月的加班加點,終于拿出一份他自己認為很滿意的計算書,交給領導審核。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領導對這份計算書并不滿意,因為陳得勇并沒有完全考慮現場施工的實際情況。按照陳得勇的方案,的確符合現場施工要求和安全標準,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因素:經濟。
經過領導的指導和修改,方案最終成型并通過評審,并且節約了25%的腳手架材料。其實在陳得勇心里,還是有點不放心,減少四分之一的腳手架,這個方案能行嗎?
在方案實施的時候,陳得勇一直在現場盯控,拿著方案不停地比對,越看他越是覺得修改后的方案是科學合理的,他的觀念也在實踐中不知不覺中轉變過來。
在施工現場,安全、質量、效率、經濟價值是有一個平衡點的,如何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提高腳手架搭建的效率,同時節省材料,是一個合格的技術人員應該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
計劃趕不上變化。對于瞬息萬變的施工現場,更是如此。陽平渭河大橋合龍段所用的臨時結構方案,在2018年已經編制完成并通過評審,但是在即將合龍前,由于現場環境變化,原定正常合龍方案必須要進行調整。
因為在河道施工,計劃合龍時間前,降雨導致大里程方向履帶吊無法作業,重達240噸的鋼箱梁沒辦法按原方案吊裝。出現在這個情況已經是4月18日,距離計劃合龍時間,只有3天。經過討論,最終項目部決定調整原定合龍方案,將合龍段兩片鋼箱梁全部由小里程方向進行吊裝作業,確保按時合龍。
陳得勇臨危受命,只有不到一天的時間對鋼箱梁支撐臨時結構方案進行驗算。如何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將原有方案左右各放置一片鋼箱梁改為兩片鋼箱梁均放置在小里程方向,是調整的重點,也是難點。
接到任務后,陳得勇立即開始重新對鋼箱梁支架進行驗算,通過不斷的討論、分析,最終確定的方案是:將兩片箱梁均放置在小里程方向已安裝鋼箱梁頂面,同時利用履帶吊將箱梁半吊起,減少下部支架承受的荷載,并且確定了兩片鋼箱梁放置的合理位置。這份方案很快便通過評審,最終橋梁在4月21日順利合龍。
陳得勇沒有辜負領導的期望。
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施工領域從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建筑信息模型(BIM)是通過建立虛擬的建筑工程三維模型,利用數字化技術,為這個模型提供完整的、與實際情況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庫。
BIM在施工方面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利用好這項技術,可以使施工過程變得更加簡單高效,越來越多的工程項目部將BIM作為一項重要技術進行學習使用,陳得勇所在的陽平渭河大橋項目部也是如此。
得知陳得勇在學校對BIM基礎知識和操作有過學習,項目負責人燕成貴決定,立即購買BIM所需的軟件和硬件設施,并且由陳得勇主導進行學習,并盡快應用于施工生產。
這對陳得勇而言,是一次機會,也是一項挑戰。機會是他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所學,提高自身綜合能力。挑戰是他必須盡快掌握BIM核心知識,并且要帶領項目職工全面學習,使之盡快滿足現場施工需要。
為了盡快掌握BIM知識,陳得勇一方面在網上查詢相關資料,一方面請教同事和前輩,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BIM的基礎操作,隨后便與同事一起,不斷地嘗試,制作三維模型,并不斷細化,直觀展示項目施工過程。
如今,陳得勇的BIM技術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項目部安全、質量交底,施工方案編制等各個方面都以BIM建模為基礎,將施工過程全面細致地進行解釋說明,有效提高了交底的質量和施工效率。
陳得勇的學習能力和工作水平,再一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從繁華的都市,走進艱苦的工地,陳得勇卻毫無怨言。生長于山西農村的他,更加清楚領導關心、同事和睦、平臺廣闊的來之不易。以夢為馬,不負韶華,正是有了像陳得勇一樣的年輕職工的不懈努力,企業的發展才有著更加巨大的潛力和動力。
陳得勇在施工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