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高原幸福路的領頭人——記公司甘孜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長鄭旺儒
初見鄭旺儒,是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通鄉公路施工現場,作為中鐵一局四公司甘孜工程指揮部指揮長,他正在檢查指導項目通鄉公路瀝青鋪設施工。
“我只是做了自己應做的一些工作。成績,是同志們共同努力的結果”。面對我們的采訪,鄭旺儒說。
今年35歲的鄭旺儒,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2005年學校畢業后分配到中鐵一局四公司工作,先后參加了武廣客專、向莆鐵路、成都地鐵3號線、成貴鐵路、爐霍通鄉公路施工建設,歷經技術員、技術室主任、工程部部長、總工、公司工程部副部長、項目經理、區域指揮長多個崗位的鍛煉,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先后榮獲四公司“十大經營管理標兵”、集團公司“杰出青年”、中國中鐵“創先爭優模范青年示范崗”等十多項榮譽稱號。
勤學善思練內功
遇事愛琢磨,工作善總結,喜歡寫讀書筆記,這是鄭旺儒自參加工作以來養成和堅持的好習慣。正是這種好習慣,讓鄭旺儒在基層各個崗位上 “內功”不斷提高,個人迅速成長。
2005年7月,學校畢業的鄭旺儒來到武廣客專,這是他參加工作后的第一個工地。在五尖大山隧道從事技術工作幾個月后,鄭旺儒來到了武廣客專線下2標工作。2標是個綜合標段,施工內容種類繁多。鄭旺儒在全長1084米的青石沖特大橋岳陽段負責技術工作。該橋基礎類型為樁基和擴大基礎,墩身平均高30多米,梁體形式為簡支梁和連續梁,施工方法采用預制架設、支架現澆、掛籃現澆,這對參加工作不久的他來講,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既然讓我負責,我就要把工作干出色”。在負責大橋技術工作期間,他超前策劃,把整個現場技術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條。遇到問題,自己琢磨不透的地方就虛心向老同志們請教,直到搞清楚為止。有一次,連續梁施工中一個技術問題沒有解決,那幾天他茶不思飯不想。一天深夜,在他睡意朦朧之間,靈光一閃,有了思路,他迷迷糊糊從床上爬起來,趕緊記錄下來,然后倒頭又睡。第二天起來一看,所記正是解決之道。“這是真事,我們同宿舍的人可以作證”,鄭旺儒笑著說。2008年,鄭旺儒通過平日積累和總結,撰寫的《連續梁0號塊內模支撐施工技術》論文,被收錄在《武廣優秀論文集》中。
向莆鐵路是鄭旺儒迅速成長的地方。2008年10月,鄭旺儒來到向莆鐵路金瓜山隧道從事技術管理工作。金瓜山隧道II級圍巖占比高,巖體完整,以花崗巖為主,埋置較深,易產生巖爆,嚴重時把開挖臺架都砸壞過。有幾次發生巖爆,他都不顧個人安危第一個進去,查看掌子面地質情況,獲取相關資料。除此之外,隧道也遭遇過涌水塌方。“有次涌水水壓比較大,光排水就排了一周。我們是坐著裝載機到掌子面查看水壓、水量變化的。”憶往昔,鄭旺儒似乎并無“書生意氣”的激揚,平靜得像是講述別人的故事。
在金瓜山隧道水溝電纜槽施工中,鄭旺儒通過現場調查了解,主動與福州一家模板制作加工廠聯系,一起構思設計了隧道水溝電纜槽整體式施工臺車,提高了施工效率,節省了費用;在長大隧道獨頭掘進巷道式通風技術方面,他查閱國內外相關技術資料,積極參與金瓜山隧道獨頭掘進通風技術的編制與施工過程中的調整修訂,通過實踐,隧道獨頭掘進采用巷道式通風促進了施工生產,為后續同類隧道施工通風技術積累了經驗。
在向莆鐵路工作的4年里,鄭旺儒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撰寫的多篇論文獲得省級、局級獎勵,其中《平導輔助正洞快速施工技術研究》獲國際先進獎、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二等獎、中國建筑協會三等獎、集團公司特等獎。他也從技術主任逐步成長為項目總工。
此后,無論是在成都地鐵3號線、成貴鐵路、公司工程部,還是在爐霍通鄉公路,每個崗位上,他都兢兢業業,苦練“內功”,干出了成績,為后續擔當高原上的工程統領重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奮勇前行戰高原
中鐵一局四公司2012年參與修建四川省甘孜州317國道雀兒山隧道項目之后,以雀兒山隧道為依托,積極響應國家交通基礎建設精準扶貧政策,先后參與甘孜州國、省干道及8個縣通鄉、通村公路精準扶貧項目建設。2016年,四公司甘孜州項目集群形成,2016年4月,四公司為加強集群管理,成立甘孜州工程建設指揮部。
2017年9月,鄭旺儒從甘孜州爐霍通鄉公路項目經理任上,調任指揮部擔任指揮長。
四公司先后在甘孜州9個縣有施工生產任務,涉及國、省道路、通鄉瀝青路、通村水泥路、市政縣域道路等。項目均面臨高海拔(平均4000余米)、高寒缺氧、氣候惡劣、有效施工工期短(每年5個月左右)、施工戰線長、點多面廣、交通不暢、材料運輸不便等困難,承建工程全是政府急難險重的工程。“我們承建的每個縣的通鄉公路里程都超過了100公里,石渠縣超過了300公里。長的標段有50至60 公里,短的只有幾公里。而且每個工點都很分散,相隔100公里都屬正常。比如要看完德格項目的幾個點,至少得三天時間。還有一個2個億的工程,涉及工點就有60多個。如果要走一圈甘孜州8個縣的9個項目,至少得10來天。”鄭旺儒講道。
作為指揮長,要掌握每個項目施工情況,幫扶項目解決問題和困難;要加強與業主和地方政府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要多方捕捉工程建設信息,并及時反饋給公司。就要不斷的奔走、聯系、對接、交流。
“不在項目、業主、地方政府那里,就是在去那兒的路上”談到自己的工作常態,鄭旺儒幽了一默。“甘孜州地域廣闊,各縣相距甚遠,而且道路崎嶇,路況差,氣候惡劣,乘車出行也是一件頭痛事。”2017年9月的一天晚上, 因有急事需處理,鄭旺儒從甘孜縣趕往康定。在翻越海拔3960米的鑼鍋梁子時,突降暴雪,密集的雪花致使雨刮器都劃不動。道路覆雪,危險重重,他們一路上走走停停,不到400公里的路程,硬是跋涉了10多個小時。類似這樣的情況,他每年都要遇到幾次。在不到兩年時間里,鄭旺儒行程10多萬公里,跑遍了甘孜州的每一個地方,對各個項目進行了有效的幫扶指導,與業主、當地政府也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有效推動了甘孜片區工作。
甘孜州各項目非常分散,管理有一定難度。為督促各項目之間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局面,鄭旺儒征求多方意見,研究制定了《甘孜片區項目考核管理辦法》,定期對各項目下達任務計劃,從安全、質量、進度、驗工計價、清收清欠、社會責任等方面進行考核評比,對考核優秀的項目給予表揚鼓勵,對考核結果不理想的項目給予通報批評。鄭旺儒說:“主要是讓項目有競爭意識,榮譽意識,相互學習的意識,要讓考核排名不理想的項目負責人和管理人員紅紅臉、出出汗,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除了日常的考核評比,鄭旺儒非常重視甘孜片區每年“年會”的召開。鄭旺儒說:“我們的年會雖簡樸但隆重,很有儀式感,通過會議的總結、部署、表彰,達到明確目標,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的目的。”
通過加強項目管理,甘孜片區的各項目緊密團結,相互支持,發揮團隊作用,工作一直走在公司前列。
2016年,甘孜州5個縣的項目完成公司下達生產計劃的104%;2017年,甘孜州9個縣境內11個項目年人均產值約1037萬元/人,排名公司第一;2018年,甘孜州7個縣8個項目,完成公司下達生產計劃的151%,年人均產值1151萬元/人,再創新高。
在四川省公路綜合信用評價中,甘孜州片區參評項目每年均獲佳績,為公司在四川省連續7年信用評價榮獲“AA”做出了突出貢獻;2018年,甘孜州交通扶貧推進會在公司德格項目召開,中鐵一局四公司在甘孜州片區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州領導的高度評價,為公司贏得了榮譽。
情系員工勇擔當
作為片區指揮長,鄭旺儒深知:干高原項目,員工身體、精神上都要承受比其他地區員工更大的壓力。一定要在現有條件下,盡力為員工打造一個舒心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
在每個項目駐地建設前,鄭旺儒都要與項目班子提前策劃,從項目駐地的科學規劃,到為員工統一購買床鋪、床上用品,電視機、洗衣機及等文化和生活用品;從食堂飯菜衛生、質量到項目員工健康體檢,他都一一牽掛在心。鄭旺儒說“只有暖了人心,才能凝聚起前進的力量”。
鄭旺儒非常關心青年員工的成長和人才的培養。對新分配的員工,他指導項目召開座談會,安排“導師帶徒”活動;給青年員工分任務、壓擔子,促使他們盡快成長;評先指標名額向青年員工傾斜,多給他們信心與激勵。在日常,鄭旺儒經常與青年員工分享成長中的體會和感悟,鼓勵員工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成長。近年來,甘孜州片區人才培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已有3名人員走上項目經理崗位,5名人員走上項目副經理崗位,各項目均培養了多名技術骨干,技術能手,多人獲得公司、集團公司表彰獎勵。
甘孜各項目所在均為川大溝深的偏僻閉塞之地,每遇雨季,災害頻發。“央企要更重視社會效益”。鄭旺儒說:“每次抗災搶險,我們都是第一時間組織臨近災區的項目沖鋒在前,全力履行央企的社會責任,贏得了當地人民和地方政府的信任。”
截止目前,四公司在甘孜州片區共修建道路120余條,修建里程達1600余公里,為推動甘孜州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得到了省、州、縣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中央電視臺記者分別于2018年、2019年兩次深入四公司甘孜州交通扶貧施工一線,對石渠、德格、爐霍等交通扶貧項目進行專題采訪,稱贊中鐵一局是高原藏區精準扶貧的“排頭兵”。贊譽紛至沓來,鄭旺儒這個“兵頭”,著實功不可沒。
鄭旺儒在石渠項目施工現場
鄭旺儒在現場了解施工情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