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與擔當——記浩吉鐵路10標一工區總工程師趙迎春
趙迎春,一個踏實肯干,善于挑戰的北方漢子,自2007年參加工作至今,他先后參與了沾昆鐵路、襄渝鐵路、京滬高鐵建設,現任中鐵一局浩吉鐵路10標一工區總工程師。在浩吉鐵路建設過程中,憑借著豐富的施工管理經驗和過硬的業務素質,他先后榮獲了浩吉公司蒙陜指揮部“優秀工程師”、浩吉鐵路10標段項目部“技術標兵”和中鐵一局四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稱號。
勇挑重擔敢擔當
浩吉鐵路是國家鐵路“十二五”發展規劃和能源發展規劃的交通建設重點項目,也是世界上一次建成最長的重載煤運鐵路。由中鐵一局四公司承建的浩吉鐵路土建10標一工區,管段全長16.1千米。主要工程有隧道3座、橋梁2座、車站1座,其中如意隧道全長11.92千米,是浩吉鐵路蒙陜段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地質主要為砂、泥巖互層,呈水平狀,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浩吉鐵路開工后,有著豐富鐵路施工經驗的趙迎春根據公司安排,來到了延安集義這個大山深處的小鎮,與同事們一起開始迎接新的挑戰。
對于工程,趙迎春一直懷著敬畏心。他如同一位雕刻藝術家,對于每一項工程,每一道工序,都精雕細琢,確保優質。面對如意隧道復雜的地質情況和浩吉鐵路高標準要求,他結合現場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工藝工法,攻破了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題。
攻堅克難顯精神
如意隧道地質主要為砂、泥巖互層,呈水平狀,以Ⅲ級圍巖為主,采用IIIb支護參數,開挖爆破過程中受裂隙影響不易形成光面,爆破后找頂過程中掉塊嚴重,安全風險極大。為減少噴射混凝土超方,確保施工安全,趙迎春多次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反復試驗論證、調整爆破參數、調整開挖斷面,編制了水壓爆破等施工方案。在浩吉鐵路全線推廣技術分級管理后,通過經濟比選,將圍巖較好地段在自主變更權限內,由IIIb支護參數變更為IIIa,有效緩解了超挖情況。
工區管段內路基多為高陡路基,下擋采用重力式擋土墻,最大高度10米。根據設計文件要求,擋墻采用分段整體澆筑,不得設置水平縫。10米高擋墻相當于3層樓高,1:0.25的坡比傾斜使得模板加固和支撐十分困難,支架體積過大將造成墻體內側大量開挖回填、過小不利于支持體系穩定。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多次組織施工人員現場查勘地形,討論支架形式,同時向公司專家請教,最終確定采用類似直角三角形可拼裝式支架進行施工,既滿足了穩定要求,又減少了墻體內側土方大量開挖,而且拼裝式支架裝拆方便,同時適合于不同高度擋墻施工,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如意隧道進口端要穿越348米的砂質新黃土段,最小埋深13米。砂質新黃土結構松散,開挖后易發生滑塌、變形。容易發生初支大變形、開裂,為了有效遏制確保工程質量,他將監控量測作為主要工序來抓,依據監控量測情況,科學合理調整支護參數,確定施工方法,根據土體含水情況執行施工預案,有效提高了施工進度,創造砂質新黃土段最高月進尺80米的紀錄。
如意隧道出口至3號斜井施工過程中出現軟巖變形,初期支護拱部出現連續開裂,支護鋼架呈“Z”字型扭曲。為解決后續施工問題,他與西南交大、中國鐵路設計總公司、中國地殼研究所、中鐵二十局、中鐵隧道局等單位專家共同成立了科研小組,他任現場科研負責人,通過一系列應力測試、變形監測、模擬實驗,最終研發了阻尼器,通過阻尼器釋放變形,成功解決了初期支護開裂問題,降低了后續施工成本。
“五新”推廣顯成效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應用到建筑施工領域,能夠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工程質量、加快施工進度,是一個合格總工程師的必備條件,事實證明,趙迎春的確是一名優秀的總工。
為提高重載鐵路隧道仰拱質量,滿足隧道二襯仰拱及填充一次性施工不得少于12米作業要求。工區應用了全液壓自行式仰拱棧橋,棧橋加兩側引道總長38.6米,一次行走可分次澆筑仰拱24米。該棧橋下部空間足夠作業人員在棧橋下直立行走,有利于仰拱清底、鋼筋綁扎、混凝土振搗、收面等工序作業,保證了仰拱實體質量、加快了仰拱施工進度。
如意隧道地處北方,水的凍脹對隧道質量影響非常大,為減少水害,他與公司機械廠聯合研發了隧道新型仰拱矮邊墻弧模,使仰拱與矮邊墻一次性同步澆筑,解決了仰拱與矮邊墻施工縫滲水問題,同時借助仰拱棧橋的自動行走功能,使矮邊墻模板同步行走,使現場矮邊墻模板拆除、倒運、加固變得更為簡單。
在二次襯砌施工過程中,傳統施工大多采用挪動泵管進行分窗澆筑,但由于泵管過重,拆卸過程中混凝土浪費嚴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過他多次現場試驗,最終采用“頂部分流逐窗澆筑”的方法完成分窗澆筑工藝。使用輸送泵將混凝土輸送到襯砌臺車頂部,再由溜槽、串筒將混凝土分別輸送至各個窗口,有效降低了拆管次數,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消除了二次襯砌骨料堆積、表面水紋印外觀缺陷等。
青春綻放終無悔,絢麗人生譜樂章。參與浩吉鐵路建設三年多來,趙迎春帶領著項目技術團隊,勇于擔當、敢于創新,以施工一線需要為己任,全心全意服務現場,用真摯的情懷和執著的態度,在浩吉鐵路上書寫著無悔青春。
趙迎春在現場(右一)
趙迎春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