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高原那些人——中鐵一局四公司石渠縣通暢公路項目散記
中鐵一局四公司黨員突擊隊及管理骨干在石渠瓦須2標海拔4700米處莊嚴宣誓:優質高效建好工程
石渠縣縣長檢查中鐵一局施工標段,對工程建設表示肯定
藏區群眾為中鐵一局四公司施工路段點贊
路面瀝青攤鋪
安全員對操作手崗前培訓
項目職工合影
黨員突擊隊風采
石渠公路剪影1
石渠公路剪影2
石渠公路剪影3
通暢公路造福當地居民
石渠縣環保局授予 ”環保衛士“獎
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四川石渠,歷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的重要驛站。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途經這里抵達西藏拉薩,播下了漢藏友好的種子。
這里也是雅礱江源頭,縣內平均海拔4300米,被稱為“太陽部落”。
8月的雅礱江江水從河谷平原上緩緩流過,蔚藍的天空下,陽光如瀑布狂瀉而下,云朵像在頭頂游蕩的羊群,寧靜安詳。
在這片大地上,不見一顆樹木,只有葳蕤生長的青草,星星一樣的各色花朵鋪展開在河谷、草原、丘陵地帶,直至天際。低頭啃草的牦牛,還有白色帳篷和土房子灑落其間。
江畔,一條柏油路猶如一條飄舞的黑絲帶順著河岸蜿蜒延伸。
這是中鐵一局四公司石渠縣通暢公路項目部去年至今年建成,并已通車的一段縣城通鄉公路。
面部黧黑,身體瘦削卻精神頭十足的項目經理唐明治向記者介紹,從去年6月正式開工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里,中鐵一局四公司員工克服高寒缺氧、交通極度不便、施工物資短缺等等重重困難,為石渠縣建設了180公里縣鄉公路。其中,大部分道路已經交付通車,剩余的38公里(為今年追加工程)公路10月也可以全部完工。
記者近日奔赴高原,記錄下了建設者英勇堅毅的足跡——
自豪,創造企業施工新紀錄
石渠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川、青、藏三省區結合部。是四川省最偏遠、交通最不方便的縣之一,距成都1100公里,距西寧970余公里,至今不通火車,對外出行主要交通工具為汽車,縣域面積達2.5萬平方米,人口卻不到10萬。
石渠以畜牧業經濟為主,境內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中藥材資源。但是縣域境內交通極不方便,極大地影響了發展。
石渠縣副縣長徐雙勇講道:之前去距離縣城200多公里外最偏遠的村子下鄉,先坐車,然后是拖拉機或農用車,再騎馬,最后還要走路才能到達。
精準脫貧,交通先行。
“我們總共規劃了5000公里的公路建設計劃,主要包括縣鄉道路和鄉村道路。去年,縣里修了2329公里道路,在甘孜州創造了奇跡。今年計劃建設1146公里。”徐雙勇說。
從去年至今,中鐵一局四公司主要承建了石渠縣幾乎全部縣鄉通暢公路工程,共5條公路。涉及六鄉一鎮,即新榮鄉、蒙宜鄉、瓦須鄉、蝦扎鎮、格孟鄉、長沙干馬鄉、溫波鄉。道路施工標準為四級公路。
工程所在區域平均海拔4500米,施工最高海拔4700米。這一海拔高度,創造了中鐵一局公路高海拔施工新紀錄。
在這里,晝夜溫差較大 ,年平均氣溫-7℃,最低氣溫-45℃。 空氣含氧量僅有平原地區的 60 %。
我國在高海拔高寒鐵路以及隧道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施工經驗,但針對在高海拔施工高寒、缺氧、機械及人工工作效率低等施工現象到目前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也未形成高海拔、高寒瀝青砼路面施工一套成熟的施工技術及管理經驗。
從2012年開始,唐明治參加了世界上最高海拔特長公路隧道——平均海拔4300米的雀兒山隧道建設,并負責建設了海拔4000米的色柯鎮至色爾壩公路其中53公里的管段建設任務,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人才效益。
2016年公司中標石渠縣通暢公路項目,公司反復考慮,既要有高原公司施工公路經驗,又要有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過反復斟酌,無疑,唐明治是合適不過的人選。
雖然心里清楚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唐明治在接到通知后,還是義無反顧的再次奔向高原。
而此時,因為長期在高原工作生活,甲亢疾病已經影響到了他的身體健康。
驚險,工地上演真實版“戰狼”
在石渠,每年9月便開始下雪,直到來年的5月底。
唐明治猶記得去年4月初到來時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雪,天地白茫茫一片。有時,風雪夾雜著冰雹會把汽車擋風玻璃“屏蔽”,刮都刮不盡……
大雪迷路,卻阻擋不住修路者前行的足跡。
在唐明治身后,是從其他項目緊急抽調,陸續抵達高原的十幾名公司同事。
項目總工程師王鵬是第一次上高原。“剛上來時總感覺天花板和腿腳不停的晃動,時不時流鼻血,每天晚上要到凌晨三點才能入睡。”
工程部長馮偉陽到石渠縣城時,項目駐地還沒有建好。據說他第一天晚上睡在賓館四樓,頭疼胸悶難以入睡。第二天晚上睡在二樓,高原反映癥狀竟然減輕不少。
雖然高原反應讓每個人身心俱疲,但是工作卻風風火火向前推進。而在建設者面前,艱辛和困難接踵而來。
為了盡快做好幾條線路的復測工作,馮偉陽帶領測量小組成員每天早上帶點兒干糧,奔向荒涼空曠的工地一干便是一整天。
“有時測量線路要經過牧民的帳篷,狀如藏獒的土狗就會冷不丁的沖過來,攆著我們跑。”馮偉陽講道。
測量隊無奈只能先繞過去,擇機進行復測。
“記得在去年6月在新榮鄉測量時,突然下起了冰雹,為了完成當天的測量任務,我們就用衣服把頭裹起來,繼續進行。”技術員鄒鵬講道。
這些讓技術人員感到心有余悸的是,好多次在蝦扎鎮、瓦須二標段施工路過的曠野山嶺上遇到狼。
技術員王博,一天下午打電話,因為在帳篷里信號不好,就出去到幾十米外的荒草坡上。等他打完電話回到帳篷時,一位監理講道:在他身后十幾米遠就蹲著一只狼。
“當時對面山坡上有一群羊。”王博笑著說。“隨著后來施工人員和機械的進場,沉寂的山谷和曠野,狼就很少能看到了。”
在石渠,包蟲病發病率達12%,對施工員工來說也是一大潛在的健康風險。
有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藏族百姓管包蟲病為“蟲癌”,病菌通過狗的糞便在草原上傳播。這種病一旦染上,如果發現的晚,就無力回天,因此,都談之色變。
“包蟲病雖然可怕,但是通過給員工和作業工人講解防治知識,購買發放預防疾病藥物,加強食堂管理,定期體檢等措施,做到了有效防治。”唐明治講道。
項目安全總監楊灝清講,施工隊伍最多時300多人,現在也有130余人,兩次體檢,沒有發現一例包蟲病。
緊張,有效工期僅8個月
因為每年落雪周期長達七八個月,再加之每年的六七月是雨季,原本24個月的工期,有效工期也就8個月。
“去年開工時已經是6月10日了,到了10月初,天氣寒冷,便無法施工。”唐明治說。
石渠縣老舊脆弱的的電網,總是時不時斷電,讓緊迫的工期雪上加霜。
項目副經理馬占全表示:一方面,電量滿足不了施工需要,另一方面,高原上很多地方都是雷暴區,一打雷閃電,就會發生斷電。
“最長的一次,停電半個月。”項目副經理解鴿講道。
據了解,從五月至八月初,解鴿負責的38公里路段,前后停電1個月。
為此,項目部協助縣里電力維修人員進行維修線路,并先后花費了幾十萬元購買了變壓器和發電機。
雖然施工緊張,但是項目部通過加大人員和物資機械投入,合理安排施工組織,加強技術和安全質量培訓,施工快速有序向前推進。
“四級公路國家沒有明確的標準,我們就參照三級公路的標準。”唐明治講道。
施工中,項目部還通過技術攻關,成功摸索并總結出了高寒高海拔地區瀝青砼路面施工和橋梁空心板梁預制施工質量控制要點,填補了企業和行業技術空白。
“這里晝夜溫差要達20度,為了防治混凝土凍裂,混凝土澆筑基本上都安排在天氣晴朗的中午進行,然后通過用毯子裹、用電爐或者火爐升溫等方式,確保工程質量。瀝青攤鋪主要控制溫度,從出廠到攤鋪要確保瀝青的溫度要比平原地區高5-10度。”王鵬講。
高標準的施工技術管理,為確保工程質量奠定了基礎,得到了石渠縣各級政府領導和群眾的肯定。
副縣長徐雙勇稱贊:“中鐵一局管理水平非常高,鋪出的油面、路基就是不一樣,質量有保證。”
蝦扎鎮黨委書記土登顏批講道:“這條路修的非常好,老百姓非常滿意。”
良好的信譽,使得項目部今年又先后三次,被業主追加了53.5公里的公路工程。
此外,項目部通過加強作業隊伍和地材管控,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16年度被四公司評為首屆“五強項目部”第二名。
擔當,救人搶險美名揚
在石渠縣,中鐵一局不光工程做得好,而且時時處處彰顯著央企的責任和擔當精神,在藏區平原贏得了美名。
今年4月23日,唐明治突然接到縣里來電:新榮鄉14名挖人參果的群眾,以及先期救援的6名警察被圍困雅龍江一小島上,其中有一名孕齡8個多月的孕婦,有隨時生產的可能。希望項目部前往搶險救人。
原來,上游雪山融水,導致河水猛漲,警察到場救援時也被圍困。
聽到消息,唐明治二話沒說,就和王鵬到工地上緊急調遣了3臺裝載機和一臺吊車,40分鐘后趕到現場。
這時只見岸邊到小島的距離約有八九十米遠,水深至腰,而且水勢還在進一步擴大。石渠縣常務副縣長朱小琳、副縣長徐雙勇等領導,以及現場群眾非常焦急恐慌。
經過現場緊急商議,唐明治指揮著3臺裝載機慢慢開到河中心,將20名干部群眾裝在鏟斗里分批托了出來。
“事后新榮鄉黨委專門送來感謝信和錦旗。”唐明治講道。
楊灝清講:縣里打電話請求項目救援時,安監局的某領導認為項目部會要錢。但項目部救人時沒有談錢,事后也沒有讓縣里支付機械使用費。
今年6月13日,一場三十年不遇的暴雨,帶來了突發的山洪,導致河水暴漲,項目駐地前的一座90米長、名為曲麥橋的混凝土老橋坍塌。
“平常河水也就30公分,猛然暴漲至2米深。”唐明治說。
這座橋本來等項目部將與之并行的新橋建設好后,就要廢棄,但是按照節點工期安排,新橋才完成墩身施工,梁板還沒有架設。
“曲麥橋是通往蝦扎鎮、溫波鄉、長沙干馬鄉、瓦須鄉的必經之路。不管是從基本的交通出行,還是從牧民轉場和項目施工來說,都是帶來非常大的影響。”項目協調辦主任陳昆講。
必須第一時間把河兩岸連接起來!
當日下午,唐明治召集項目部人員開會定方案:決定就近拉運水泥涵管填埋河中。
14日上午24根直徑一米的水泥涵管一拉倒河邊,項目人員立即組織實施。
此時,大雨時斷時續,河水如一頭猛獸狂吼著沖過河道。
然而,直到晚上,好不容易埋好的涵管還沒有來得及填土,天又下起了暴雨。考慮到晚上視線差、上游河水情況不明,唐明治只得緊急撤人。
等15號早上起來時,河中只剩下了八九根管涵,沙袋也被水流沖走。
項目部又制定了第二套方案——加固老橋。在15號當天往返560公里,從德格縣雀兒山項目部,連夜拉回型號8跨總長230米的工字鋼。
17號凌晨,加固的老橋在洪水中再次被垮塌。
無奈,項目部又從成都拉來15根直徑2米、長6米的鋼波紋管,兩個司機用了兩天時間。
“19號下午一到,項目立即組織拼裝鋼波紋管,經過連續奮戰,20號的晚上終于搶通了中斷的交通。”唐明治講道。
此后,項目部加快新橋梁板架設速度,提前完成施工任務。
滿意, “這是第二次解放”
“之前鄉里群眾到縣城好多人都是騎馬,路修好后,現在騎車、開車就可以去,非常方便。牦牛的價格也翻了一番。”8月9日,在石渠縣蝦扎鎮機關院子里,鎮黨委書記土登顏批對記者講道。
一旁的村民尼瑪講道,他家里沒有牦牛,做一些小生意和販售藥材,之前是土路的時候,只能用牛馱。路通了,現在做生意非常方便,掙得也多了,家里現在買了一輛奇瑞牌轎車。
讓蝦扎鎮百姓這幾天感到高興的還有,隨著道路的貫通,縣里明年上半年將會開通縣城到蝦扎鎮和色須鎮的兩條公交線路。這在石渠縣交通史上是第一次開通公交線路。
聽到這里,一旁的唐明治有些自豪地笑了。
“一名藏族群眾告訴我,建設公路是他們第二次解放。”王志強講道。
感動,海拔4700米的堅守
項目施工的石渠瓦須二標公路,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海拔4700米。就在去年施工的沖刺的關鍵時期,隊伍出現了不穩定因素,嚷嚷著要退場。
作為參加了雀兒山隧道建設,在高原上堅守了5年的王志強,他了解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心理。于是,二話沒說,自己帶著鋪蓋卷兒就搬到了施工現場,和作業隊伍一起住在了海拔4700米的帳篷里,與作業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
“有時,晚上累了一天,正睡得香,狂風暴雨會突然到來,電閃雷鳴中帳篷就會被掀起,我就和大家趕緊爬起來,固定好帳篷。”王志強講。
經過10多天的談心交流,以及項目部的努力,隊伍終于穩定了下來,順利拿下了最艱苦的施工管段。
“每年有效施工工期短,所以大家一到高原,一直到10月休工,中間都不會回家。”王鵬講道。
來時高原冰天雪地,歸時高原依然冰天雪地。
技術員王博前幾天和女友分手了。原因是:女友總見不到他。
問他是否后悔,他卻很坦然地說:“關鍵是要理解。如果不理解,現在挽留下來,遲早也會分。”
李波原本在成都一個市政項目部干得挺好,去年卻堅持要上高原。人到中年的他,曾當過兵,他說的很輕松:挑戰一下自己。
項目部會計楊超凡是家里的獨苗,去年畢業分配到石渠項目時,他沒敢給家里說。一路走,心情像高原荒涼的風景一樣,也變得郁郁寡歡。
那天正下著雨,在玉樹機場,楊超凡還穿著短袖。一出機場大廳,高原上的冷雨帶著涼風掠過,讓楊超凡的心情差到了極點。
這時,項目財務部長張鵬飛看到他后,立即脫掉外套跑了過去。
“確實,那一刻突然感到這是個非常溫暖的團隊。原先的不快一掃而光。”楊超凡感動地說。
今年三月份,唐明治甲亢疾病已經非常嚴重。左腮頜關節疼的連水也喝不了,實在忍受不了了,他才去了醫院,醫生建議應該立即手術,到考慮到馬上要復工,工期耽擱不起,他在成都只是輸了液。
“唐經理一直帶病工作,前一段時間,它實在扛不住了,才到成都做的手術。”李波講道。
說話已經口齒不清的唐明治風急火燎的趕到成都做了手術。術后醫生建議至少休息一周,他卻在第三天風風火火又奔向了高原。
記者截稿時,8月29日唐明治打來電話,高興地講道:“昨天石渠縣又給項目追加了10.5公里的公路工程。”
這意味著,中鐵一局四公司在石渠縣的通暢公路工程從一開始的137公里,通過今年三次追加,施工總里程達到了190公里。
“明年,石渠縣在海拔4860米的地方建設公路工程,我們現在正在爭取。”唐明治講道。
建設者的感人故事還將繼續,他們兩肩扛著擔當和責任,將“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最求更高”的中鐵一局青藏鐵路建設精神熔鑄進血液,在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譜寫著一曲高原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