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盤點⑧丨聚焦重點工程:西昭高速公路項目施工管理紀實
“土墻草頂壘空房,三塊石頭圍火塘;門前糞泥沒雙腳,屋內同住牛和羊……”曾是涼山特困彝族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過去,彝族有“倮倮”“夷人”等多種稱謂,1949年毛主席提出,新中國是由兄弟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不應該有夷內之分,把“夷”字改成了“彝”。這個字寄托著美好的寓意——“房子”下有“米”又有“絲”,意味著有吃有穿,過好日子。1952年10月8日,涼山州的前身——涼山彝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
73年后的今天,寬敞明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齊備的彝家新寨帶來的是涼山面貌、涼山人精神的深刻變化。受制于大涼山層巒疊嶂、溝壑起伏、地形崎嶇、高差懸殊,走出大山,與外界聯通,去擁抱更大的世界,仍然是涼山各族人民群眾千百年來一直追求的夢想。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打贏鄉村振興的攻堅戰,路,是重要起點。
2020年10月,由中國中鐵、中鐵西昌西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西昭高速公路正式“上馬”,連接云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西昌市,全長184.8公里,總投資314億元的西昭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各路建設大軍云集大涼山。其中,中鐵一局西昭高速公路項目經理部承擔西昭高速線下9個標段中最長的6標段施工任務。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恪守路”
西昭高速公路6標起點位于涼山州昭覺縣,終點位于西昌市川興鎮李子村,正線長度42.8公里,標段主要施工內容有路基19.1公里、橋梁7.7公里/29座、隧道16公里/6座、互通立交2座及110公里路面工程、綠化環保和房建工程。該段任務量巨大、地形復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面臨的重難點工程主要為特長隧道貢覺高山隧道施工、四開隧道微瓦斯段施工、高填深挖路基施工、橋梁高墩施工等。
▲貢覺高山隧道進口
高原氣候低溫缺氧,設備功率只有不到內地的60%,缺氧導致的呼吸困難、精神乏力沖擊著所有人的身體。四年半的時間里,作業人員更換了上千人,卻阻擋不了一局建設者的熱情。項目經理部第一時間成立攻關小組,從前期策劃、施工過程中入手,挖潛增效,火速推進。
施工前期,項目部積極主動溝通聯系設計院,通過現場查勘,研究初設階段設計的可實施性和合理性,結合以往施工案例和經驗優化施工階段設計圖,讓施工安全風險、誤工返工風險降至最低。通過對隧道洞門位置優化、隧道結構形式優化、橋梁結構優化、路基線路優化等措施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進度。
為確保隧道按期完工,項目部施工人員始終堅守崗位,對關鍵工序、重大風險領域,安全技術交底、應急管理等工作順利推進做好扎實準備,班組人員全天候輪班不間斷作業,搶抓工期,全力保障隧道工程加快推進。
▲組織學習先進工藝工法
“為了早日為彝族同胞提供便捷的出行環境,我們項目管理人員輪班盯控在每一個工作面,全年、全天候堅守確保施工問題及時解決、施工進程推進順利”項目負責人高健說道。
項目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加強成都經濟區、川南經濟區與攀西經濟區的聯系,對鞏固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等具有重要意義。
攻克疑難雜癥問題的“攻堅路”
貢覺高山隧道為全線的控制性工程,該隧道Ⅳ級圍巖長度占比85.2%,Ⅴ級圍巖長度占比14.8%,地質條件復雜,主要有洞身高地應力巖爆、軟巖大變形、洞身緩傾巖層、洞口滑坡、洞口段淺埋偏壓及洞身塌方、涌突水、砂泥巖互層等難題。
“變化最快的時候,每進尺1米圍巖狀況都不一樣,剛做好的初次支護結構說塌就塌,粉碎的巖體伴著涌水像‘疙瘩湯’一樣瞬間漫過整個作業面”項目現場技術員王雙江回憶。
▲拱架安裝機施工
隧道突泥情況嚴重,剛出現突泥狀況時,項目緊急拉運了十多車洞內泥渣,可掌子面噴涌而出的泥渣絲毫不見停歇,為確保不擾動山體出現更大安全隱患,項目將已施工部分隧道進行反壓回填,著手嘗試用打管棚、注漿加固等各種方法進行處理。長久不能根治的問題在2023年得到解決,項目摸索出最適宜突泥整治方案,自行研究9米長“鎖腳管棚”方式,將作業面全面加固,為加快隧道建設提供了精準的“一局方案”。
在項目四開隧道建設中,“炭質頁巖”導致的軟巖大變形問題給施工作業帶來極大的挑戰。在施工掌子面,累計變形量甚至超過1米,混著裂隙水的炭質頁巖呈“半流體狀”,讓人聯想到電影“毒液”的侵蝕,而這樣的“毒液”斷層雖然只有100米,卻耗費了4個多月才完成。項目針對四開隧道軟巖大變形成立了QC課題小組,聯合西南交通大學專家,共同分析研判、處理難題,考慮到圍巖壓力巨大,研究小組最終決定采用“讓壓結構”——連接板使用柔性連接,確保拱架的自身變形量得到控制,并放大預留變形量到40公分,最終安全度過斷層施工。
▲施工現場
地質條件導致的施工問題還有大量涌水。在貢覺高山隧道進口端,1.4公里的松散堆積體導致突涌水嚴重,最高達到了每小時2000立方米,1#輔助施工斜井日最大排水量超30000立方米,相當于每天注滿15個標準泳池,開工至今,隧道總涌水量達5100萬立方米。項目部先后四次動態優化反坡排水專項方案,在實際涌水量大于設計涌水量近百倍的條件下,采取三級固定泵站+臨時泵站+掌子面移動泵站的方式進行反坡排水作業,有效降低了反坡排水對施工進度的影響,進一步加快了施工進度。
打造智慧建造領域的“創新路”
項目通過智能化建設,以科技保安全,以科技促質量。在鋼結構加工廠內,數控鋼筋焊網機、數控龍門等離子切割機、數控小導管尖頭成型機、數控工字鋼彎曲機等智能化設備高效運轉,實現了“機械化換人、智能化減人”的生產目標,進一步加快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安全質量。
▲鋼構件加工車間
在隧道、橋梁、路基施工過程中,項目先后引進液壓自行式仰拱棧橋、輪胎式防水板自動化鋪設臺車、二襯防脫空觸感器技術設備、智能張拉壓漿設備、路基智能連續碾壓設備及不良地質高邊坡智能監測裝置等,確保了現場施工質量安全。針對項目隧道超挖超耗情況,項目通過制定并落實相關“雙超”控制及獎罰文件、引進3D測量掃描儀精準控制開挖輪廓、周邊眼導爆索串聯、炮泥封堵和水袋封堵等措施持續優化爆破工藝,減少巖體擾動性超挖,堅持動態優化噴射混凝土配合比,保障噴射混凝土工作性能穩定、限額發料降低人為浪費、實時動態調整預留沉降量和超前支護形式減少工藝性超耗,使噴射混凝土超耗率受控,超耗由原來的158%降低至現在的118%。
▲拱架焊接機
除了智慧建設還有智慧管理。項目在爆破施工控制中,對所在地火工品采購、存儲、使用等相關政策和費用充分調研,發現民爆火工品在采購、運輸等環節審批程序復雜、保供能力薄弱、價格壟斷情況突出。項目創造性推出火工品廠家直供方案,打造了火工品采購的新模式,打破了地方壟斷局面,實現了最終用戶與生產企業直接發生交易,生產廠家庫房至項目施工現場的直接對接,減少倒運次數,規避了當地民爆公司“中間商賺差價”的問題,降低了火工品管理的安全風險和采購單價,節約了成本。該直供模式榮獲“中國中鐵首屆項目管理效益提升典型案例創效大賽三等獎”。
深耕以工代賑全過程的“幸福路”
“我一直牽掛著彝族群眾”,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用腳步踐行走遍全國所有深度貧困地區的承諾,來到涼山村寨,為這里的發展指明方向。
走過項目修建的16公里便道,可以深刻感受到建設者“以工代賑”的情懷,這些便道最終都會留給大涼山的百姓,成為便民出行道路。在便道路口,醒目的展示牌寫著民眾的內心表白“習總書記卡莎莎,共產黨瓦西瓦”,“卡莎莎、瓦西瓦”作為彝語中深度的感謝和贊揚表達也被用在了這群建設者身上。
項目所在地三岔河鎮爾打火村均為彝族同胞,當地牧民采用散放飼養的方式牧羊,羊群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保障,也是防止返貧的依托,聰明的羊群總能自行找到回家的路。2022年6月,項目按照設計方案進行便道施工,對既有道路進行導行處理。一天晚上下工時,項目三分部黨支部書記魏東發現了幾只迷路的羔羊。原來,因道路導行,羊群不易尋著氣味找到回家的路。明白羊群對彝族同胞重要意義的魏東第一時間聯系村支書進行尋找,4小時山路,最終鎖定了老鄉阿都日哈,送回羊群時,他正焦急的站在家門口遠盼?!爸需F一局卡莎莎,羊群靠你們找到了回家路,你們修建的西昭高速更是我們的振興路、幸福路”。
▲企地主題黨日活動
其實,中鐵一局多年來在川西南地區參建了1800多公里通村公路,與當地少數民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大涼山的民眾,也對中鐵一局未來的建設成果充滿期待。
西昭高速項目經理部黨支部書記任新維表示:“在這里施工,散落在外的零散材料也都從來沒有發生丟失的情況,有時候按照施工紅線對村里的土地臨時占用,也從來未發生過阻工的現象”。
“除了民風淳樸外,所有村民都希望西昭高速公路早日通車,哪怕因為施工有一點影響和損失,老百姓也都盡量克服,這些包容來源于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熱情和對中鐵一局的信任”昭覺縣交通局副局長俄古史回答道。
在建設高速公路的同時,項目時刻牢記中國中鐵“中國建造 鐵肩擔當”的企業使命,關鍵時刻緊急關頭彰顯央企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無論是2022年6月的山體滑坡搶險,還是9月幫助村鎮撲滅大火,再到2024年5月的洪澇災害救援,中鐵一局總在地方百姓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協助保護著這一方水土。
▲國道245搶險現場
中鐵一局西昭高速項目切實把黨建工作深度融合到施工生產之中,各黨支部積極開展“星級支部達標”“創先爭優”“創崗建區”“道德講堂”“主題黨日”“勞動競賽”“冬送溫暖、夏送清涼”等各種形式的黨建活動,充分發揮了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無論是工程建設中克難攻堅,還是屬地危難時挺膺擔當,都注入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和精神動力。
在與昭覺縣公安局開展企地共建活動時,縣里14個派出所中唯一的一名女所長、四川省“人民滿意公務員”俄木伍呷說道:“在執勤過程中,我們遇到過許多因交通不便導致悲劇發生的情況,新建的西昭高速公路,是游子歸家的‘感恩路’、是孕育生命的‘希望路’、更是我們逐夢前行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