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絲絲電務情 溫暖“伊”人心——公司伊寧市清潔能源改造電網配套工程施工側記
立冬已過,遙遠的西北邊陲伊寧市,歷經了雨、雪天氣的激烈交鋒后,氣溫呈現斷崖式驟降。此時,中鐵一局電務公司電網改造工程正在這座城市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電網改造工程是伊寧市老城棚戶區散煤取暖戶“煤改電”的配套工程,主要包含新建及改造10kV高低壓線纜,變壓器、環網柜設備安裝及取暖設備安裝等施工內容。工程在塔什科瑞克鄉、克伯克于孜鄉、漢賓鄉及伊犁河街道、艾蘭木巴格街道、寧遠路街道、解放路街道、墩買里街道、薩依布依街道、上海路街道等“三鄉七街道”同時開展大面積施工。目前寧遠路街道巷道的10kV線路架設完畢,隨著變壓器陸續送電,已經進入到電表安裝入戶的最后階段。
“住戶情況極為復雜,越是到裝表入戶階段,工作越是繁瑣。”現場施工負責人魏鵬正所講的“繁瑣”,正是進入電表安裝階段,因屬老舊街道,電表位置、終端數量及產權等復雜難辨。“為盡快掌握這些復雜房源的狀況,我們與駐地社區干部一起‘掃街’,地毯式摸排并做好標記,為入戶裝表順利開展提前做準備。”魏鵬正說。
對此,項目部經過一番摸排,把長住戶劃定為“清潔能源用戶”,將冬季會離開的住戶歸入“潮汐戶”,其他類型則標注為“空院落(庫房)”。正因此,電表入戶安裝工作才有了明確的方向。11月10日上午,魏鵬正再一次與駐地干部“掃街”。他叮囑租戶盡快聯系房東確定電表安裝位置,并且通過各種渠道想盡辦法聯系空院落住戶,以確保堅決執行政府 “應裝盡裝,不漏一戶”的總體要求。
伊犁河,作為新疆境內水流量最為充沛的內陸河流,擁繞著伊寧城南,奔騰向西而去。伊犁河街道因河而得名,新華西路是伊犁河街道的“核心地帶”,道路南側有數條巷道,各條巷子名稱以“新華西路”與阿拉伯數字共同組成,這里是伊寧市老城區。漫步在碩大青磚鋪就的街道上,兩側鮮有兩層以上的建筑,綠色的房頂、紅色的窗棱、黃色的門頭以及歌曲中“湖藍色的院墻”,跳動的色彩呈現最鮮明的民族風格,天空中翻飛的鴿子和身旁早已習慣與人為伴,一路蹦跳跟隨的禿鼻烏鴉,為這一座古老的街區增添了別樣生機……
項目總工劉宏平表示:“新華西路片區‘煤改電’工程體量大、空間狹窄、線路復雜。”因而,該片區的進展順利與否直接決定著項目整體進度。11月11日,新華西街7巷至13巷迎來范圍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停電窗口。清晨八點,伊寧的天空仍舊一片漆黑,滿載著工程人員的車輛,從項目大院相繼駛出,稀疏的街燈在濃濃的大霧中若隱若現,猶如螢火蟲的微光閃動,車輛的輪廓瞬間從視野中消失。出發前,項目安質部負責人丁琦在項目工作群發出提醒:“今晨大霧,大家出行、施工注意安全。”
隨風彌散的濃霧如同揭了蓋的蒸鍋,騰騰的“熱氣”與鼎沸的人聲相互交織,新華西路10巷原本的寧靜被作業人員的到來所打破。班前會上,施工負責人袁忻敏清點人員,就當日工作內容及安全注意事項進行交底。會后,各組作業人員分配工機具,分頭對施工區域設立圍擋、警戒帶并懸掛警戒標識。10時30分,正式作業命令下達。
“在既有線路下為增設的變壓器立兩根電桿,只能等停電后進行。”在新華西街9巷的施工點,負責技術盯崗的作業隊長劉偉新邊示意,邊對筆者說道。只見吊車司機與司索人員密切配合,緩緩將大臂升過導線后,將吊鉤從導線間不足40公分的空隙中放下,地面人員綁好吊索和晃繩,鋼索收緊將電桿徐徐起吊。此刻,現場人人屏息凝視,生怕多余的聲響影響起吊操作,幅度稍大的晃動或是電桿離地瞬間的應力釋放,都有可能造成失控,對導線形成嚴重的沖擊,甚至引發扯斷導線的風險。這不僅要求吊車司機操作中具備“百步穿楊”的精準度,還要有“米粒雕花”的耐心。看似不起眼的組立電桿工序,在狹窄巷道且住戶密集的新華西街,其困難程度卻超乎想象。“立電桿的位置有時會影響原有住戶的出行習慣或是使用空間,這就需要前期與駐地干部做耐心細致的協調工作。有些耐張桿受地形影響,沒有拉線的安裝位置,就得考慮改為反向拉線或增設高樁拉線來解決。另外,巷道內老人、孩子多,電桿基坑開挖后,安全防范工作也需格外注意。”項目副經理閆濤,當天在新華西路施工片區帶班檢查,他向筆者講述了更多立桿施工的困難情況。“立一根電桿尚且如此,其它工序的困難也可見一斑了。”筆者不僅感慨。
“沒啥,咱就是干這個的,辦法總比困難多。”劉偉新淡然一笑,口中呼出的哈氣在眉宇間凝結成晶瑩的水滴。
在新華西街11巷,梁周合、梅振強裝束好五點式安全帶并相互檢查。兩人是接觸網桿上施工的能手,而面對這次桿上工作的感受,卻連呼:“不容易。”
“攀爬18米高的電桿耗費更多體力,桿上作業內容又多,為了趕進度,一旦上到桿上,我們三五個小時也顧不上下來喝口水。”梅振強說。筆者現場看到,不少電桿與粗壯的喬木比肩而立,每上一次電桿,作業人員就要經歷一番“披荊斬棘”的辛苦。“正常上桿兩分鐘的事兒,在這兒就難了。”梁周合一邊說,一邊展示手臂上被樹枝劃過的痕跡。他笑著攤攤手,繼續說道:“每次在這里作業,都得格外小心,不僅要防范高墜風險,還要防止被樹枝刮傷。”
“等前邊一級桿扎好再說,否則咱這活兒就不美觀了。”在新華西路13巷,技術盯崗王亞偉隊長正在要求桿上的作業人員暫停導線的緊扎工序。王亞偉說:“不時有過往群眾問我,今天啥時候能恢復送電?”雖然他也急群眾之急,但王亞偉仍堅持:“放線、倒接都是細發活兒,趕進度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按時、按質完成當天分配的任務才算圓滿。”
施工現場的困難肉眼可見,項目過程中的曲折則更為復雜。“由于工程前期設計深度不夠,施工方案不得不多次改動。”項目工程部長白瑞龍回想起與同事們通宵熬夜,核對物資提報計劃時的一幕仍頗有感慨:“方案改動的同時,對應的物資品類和數量也隨之變化,由此引起施工節奏與物資供應不平衡的問題,都要重新考慮周全。”項目部派出多名技術員到點位踏勘點測,結合現場施工實際提出變更方案,而后將定測結果形成臺賬匯總至技術部,技術部通過對數據分析,最終決定物資提報總量,并對常用物資增加采購提前量。與此同時,為避免高低壓架空導線、引流線使用超耗,項目下發了針對性文件,對施工中導線預留長度、弧垂標準等做出明確要求。通過系列舉措的實施,項目徹底擺脫了物資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變被動為主動。
項目堅持安全性、先進性、適用性、經濟性原則,組織一線作業人員學習國網新疆公司10kV配電網施工工藝規范手冊,爭創標準化、高工藝施工樣板。為防范施工中觸電傷害、物體打擊、高處墜落等主要風險,確保現場各項施工生產安全有序開展,項目安質部先從新進場人員三級安全教育培訓抓起,前后組織開展教育培訓41期,425人次,大大提高了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項目部對作業片區進行了網格化劃分,設立網格長、網格管理員、班組網格員,及時發現現場“三違”現象,并立即整改,針對重大危險源,制定了應急預案,并加強巡查。
11月11日23時許,結束天窗施工的作業人員陸續返回項目部。隊員張旭映說:“只想趕緊好好睡一覺。”問及大家對本次施工的第一感受,“工期太緊了”是筆者聽到最多的回答。“在現階段高強度的施工節奏下,項目上的兄弟們的確很辛苦,但伊寧‘煤改電’住戶期盼早日電通的心情同樣急切。換位思考一下,大家的付出是值得的。”項目負責人翟仁技說,項目采取“改造完一條線路,送電一條線路”的推進策略,全體人員直面挑戰,忘我投入,全力以赴確保早日將綠電新能源送至千家萬戶。
11月13日,伊寧的天空再度細雨霏霏,項目作業人員依舊堅守崗位,施工不停歇。筆者確信,未來“煤改電”實現之日,伊寧冬季的天空將愈發湛藍,空氣也會更為清新。曾經奮戰在這里的電務人付出的絲絲溫情也將留在伊寧人的記憶中,成為一段永恒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