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見品牌】浙江省單跨最大下承式拱橋:讓每一次起吊都安全、完美
“安全,起!”
“向左移15度,向右再移一點。”
“好,落!”
11月11日早上7:20,浙江省單跨最大的下承式拱橋——麗水市城市風廊及配套設施項目的水中施工平臺上,中鐵一局建設者已經開啟了一天的工作。
中鐵一局承建的麗水市城市風廊及配套設施(東地路南延伸段)項目位于麗水市蓮都區城東區塊,道路全長約1144米,重點工程為橫跨甌江支流好溪的一座下承式蝴蝶型拱橋,主橋長552米,一跨過甌江支流好溪,單跨長達208米,是浙江省單跨最大的下承式拱橋,也是中鐵一局歷史上跨度最大的城市橋梁。
大橋主拱設計為“蝴蝶”形,由34段主拱和42段副拱組成,吊裝總量1.16萬噸。如果將主橋、人非橋、橋頭堡、電梯井等所有的吊裝施工加起來,吊裝總量將達到1.33萬余噸。
面對總量大、技術難度高、線型控制要求高、安全風險高等風險挑戰,項目部從起吊方案編制,到鋼構件平穩對接,細化每一個環節,確保每一次起吊都能安全、完美完成。
“在綜合考慮安全、工期、成本等因素后,我們與設計院一道研究出‘先梁后拱、原位組拼’的施工方案,即標準鋼構件在工廠加工完成后,經過汽車運輸到現場,再利用履帶吊、浮吊進行高空吊裝拼裝焊接。”項目負責人童禮剛介紹道。
為了進一步提高建設進度,項目部一方面利用350噸水上浮吊、180噸岸上履帶吊“打配合”;另一方面積極引進焊接機器人、碳弧氣刨機、埋弧焊機等新工藝工裝,僅用了兩個多月就完成了主橋30%的吊裝安裝任務。
今年8月24日進入主副拱施工以來,項目對架設順序作進一步優化,將原來“沿橋跨中心線,東西兩側對稱架設”的方案調整為“先架設右幅,再架設左幅”,以減少浮吊左右穿梭的頻次。同時,優化施工組織,補充拼裝胎架、升降作業平臺和作業人員,平均每天吊裝近40噸,僅用了59天就完成1370噸的副拱吊裝任務,并在今年10月21日,迎來副拱合龍的重大節點。
項目在好溪西岸上下游防洪堤上分別設置了772.2平方米、656.1平方米兩處作業平臺。為了保證吊裝過程的平穩和受力均勻,浮吊船滿載吃水深度要控制在2米左右,吊臂要始終保持在60度左右,施工時風力要小于3級。為此,項目部在現場安裝風力測速儀,在起吊物上設置溜繩以控制擺力,并在吊桿盲區位置安裝雷達報警器,一旦有人員侵入立即報警提示。吊裝過程中,領導班子成員分組跟班作業,安全巡檢人員時刻關注浮吊吃水、臂桿角度等問題。
“每段吊裝完成后,利用全站儀控制定位精度,使用無人機配合檢查,確保臨時定位焊接牢固后再脫鉤。”項目總工程師羅孝德說道。
高空起吊作業,安全永遠是第一位。起吊前,項目安全質量總監張光明會帶領現場管理人員仔細核實值班人員持證情況,逐一檢查吊索鋼絲繩、卡環等是否牢固,支架平臺的焊縫是否有開裂;現場指揮人員、浮吊船、吊裝司機等要統一調頻對講機信號……一系列安全檢查完成后,還要在指揮人員的統一指揮下“先試吊一次”,才能正式開吊。
“我們一方面通過小講臺、小喇叭、小視頻、小展板等‘四小教育’形式,春風化雨地宣貫安全知識,提高大家安全意識;另一方面,借助數字遠程視頻監控系統、感應式安全帽提示抓拍等新技術,全方位追蹤安全管控細節,主動發現、排查和消除安全隱患。”張光明介紹道。
麗水臨近東海,時有臺風侵擾。一接到臺風預警,項目部立刻啟動應急預案,安排專人關閉現場所有電源,汽車吊、履帶吊等一律趴臂,遠離河道停放,浮吊收臂并用防洪專用鋼絲繩安全錨固;現場巡查人員通過設置在上下游兩岸的四個水位標尺,時刻觀測水面情況,做好應對準備。僅今年,項目就遭遇了四次臺風及強降雨,但因應對措施到位,均化險為夷。
大橋副拱勝利合龍,全體參建員工士氣高漲。近日,隨著高溫天氣結束、好溪進入枯水期,項目正緊抓一年施工的“黃金時間”,全力推進2000余噸主拱吊裝任務。童禮剛介紹:截至目前,項目已累計完成7995.04噸吊裝任務,工程整體進度已達65%,有望在今年年底實現主拱合龍。
主橋面板鋪設
主橋副拱建設
副拱合龍
主拱建設
主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