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大嗓門——記橋梁公司西平鐵路項目部領工員程海生
4月的甘肅平涼,氣候漸暖,地里的麥苗經過一個冬天的沉睡,現在蘇醒了。正在建設的西安至平涼鐵路路基兩旁的雜草已換上了新綠,工人們已脫下厚厚的冬裝,在路基兩旁砌護坡,挖水溝,栽防護立柱。路基上總有一個忙碌的身影,頭戴白色安全帽,大嗓門,在工地“吼著”,指揮著工人作業,他就是橋梁公司西平鐵路項目部負責一、二分部的領工員程海生。
筆者認識程海生,是在2005年瀘州泰安長江大橋的建設工地上,當時筆者還只是一個見習生,經常去工地拍照片,做一些宣傳報道。當時他在瀘州橋的南岸工地,帶著一幫工人正在搶抓南岸水中墩施工,每次過江到南岸工地的時候,還在船上就能聽見他那指揮工人作業的大嗓門。每次在南岸工地,我都喜歡跟他聊上一陣,也會請他幫忙掛標語,安標識牌,請教一些施工現場的問題……對我這個門外漢,他總是很熱心,停下手中的活,點上一支煙,跟我講現場,講施工,講那些工地上的零零碎碎,一支煙就是一段經歷,就是一段故事。那些日子,我在他那里長了許多見識。
時隔6年,我和他在西平鐵路建設的工地上再次相逢,再次見到他時,有點意外,更是喜不自禁。瀘州一別,他又去了好幾個工地。2008年年底,西平鐵路開工建點的時候他就來了,在這兒一干就是五年,再也沒離開過。現在他還是領工員,還是成天和施工隊伍、工人打交道,他當年那股子干勁,那股子熱情依然沒有變,那個大嗓門的習慣還是沒有變。他的大嗓門,在西平鐵路工地,更是一道風景,一面旗幟。
他是一名裝吊工,從事現場領工已多年,這些年公司有代表性的工地他都干過,積累了豐富的現場經驗。在周柳涇河特大橋基礎施工中,大橋承臺開挖時因地質原因遇到難題,橋位區流沙大,承臺開挖時周邊多次出現坍塌,開挖進度很慢,施工隊伍也一籌莫展,進度跟不上,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仔細察看了現場地質情況,果斷要求現場工人采用一角開挖堆放麻袋方法。工人一試,果然很短的時間內開挖成功,克服了基坑坍塌的現象,其他的承臺開挖也進行得相當順利。在他負責的周柳橋施工中,再也沒有出現這種問題。他說:現場呆久了,經歷多,見得多,辦法也就多,這種小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在負責現場領工工作,組織工人施工時,他愛想辦法,出點子,合理安排和調整施工。在一分部施工時,因多雨天氣,地面濕滑,大型機械無法進場,嚴重影響橋涵施工。他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向項目部領導反映,調整施工安排,趁雨后及時用碎石鋪通道路,平時派專人負責便道維護,有效保證了橋涵施工順利進行。在路基施工搶工期間,因A組填料濕度過大,實驗檢測達不到規范要求。他帶領工人和機械,提前在河灘把A組料開挖晾曬,保證路基鋪墊A組料質量,順利搶通路基,完成路基移交,保證了鐵路鋪架通道順暢。
多年的現場經驗,他把質量看得非常重要。他常說:“吃企業的飯,絕不能干缺德的事,不能砸自己的碗。自己都干活幾十年了,如果自己手里的活出了問題,那多沒面子啊”。對于施工質量,他很講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面子,常和施工隊老板在工地上大吵大鬧,長期以來,就養成了大嗓門的習慣。只要是工作,到哪他都大嗓門。
在路基防護施工過程中,因項目資金緊張,他擔心施工隊伍偷工減料,在每個工點派專人看管,多處破檢,嚴格把關驗工計價關。在2012年下半年的路基防護工程施工中,他在現場蹲點,有一次在現場檢查時,他發現工人砂漿拌料不規范,工人隨意拌幾下,就往水溝片石里倒,他當時立即讓工人停下來,把不合格的砂漿倒掉,工人不愿意,他就和工人大吵起來了,還發生了拉扯。施工隊伍的老板聞訊趕了過來,程海生就跟施工隊伍老板下了硬話:不立即返工就不予計價。他又把砂漿料拌合和水溝砌筑的要求再次向現場工人一一講清楚,把質量隱患講明白,施工隊伍老板和工人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主動向程海生賠禮道歉,親自動手返工。從此,程海生每次檢查到這個施工隊所做的工程時,施工隊都非常配合,施工質量也有了較大提高。正是這大嗓門,他一吼,吼出了正氣,吼住了施工隊伍中的歪風邪氣。
在施工初期,他只是一分部的領工員,隨著工程量減少,項目部管理隨之收緊,他這個領工員又擔起了項目分部經理的角色,全面負責一、二分部。一、二分部管段長,路基、橋涵、車站房建施工比較集中,沿線涉及崆峒區花所鄉、白水鎮兩個鄉鎮,村鎮協調量大,沿線存在大量的遺留問題。在分部沒有專職地畝員的情況下,他主動挑起了這個重任。搞協調,和村民、和地方打交道,靠耐性,穩得起,經得說。他說自己不怕麻煩,不怕跟老鄉吼,除了工地上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現在管著兩個分部,不在工地,就在老鄉的家里。村民找到項目部,找到分部,他總是熱情接待,耐心細致查實情,不厭其煩做解釋,路基防護施工中,經常有村民阻工,他總是第一時間到現場做工作,及時解決了與當地村民的糾紛和矛盾,保障了施工推進不受干擾。
在施工現場領著工人作業,他是大嗓門,在老鄉家里協調路地關系,他也是大嗓門,村里的老鄉愛和他打交道,老鄉說,跟他打交道不費事,不怕跟他吵。鐵路施工經過村里,把路壓壞了,他及時派人維修;鐵路沿線掉在老鄉灌溉水渠里的土塊,他及時派人清理了;老鄉有事找到他,他不會把事情拖到第二天,他說:自己主動點,不能影響老鄉的生活,這也就有效地保障了工地施工啊。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從工地到村民的院子里、田地間,都能聽到他的大嗓門,吼出了正氣、吼出了效率、吼出了質量、吼出了和諧團結。
此時的西平鐵路工地,已經歷了五個冬去春來,他也在這條鐵路線上度過了五個春秋。他和許多鐵路建設工人一樣,在這沒有鐵路的地方,一起修筑起了一條新的鐵路。
新一天的早晨,他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站在已經成形的路基上,他望著鐵路線遠去的盡頭,還有那晨風吹拂的綠草,仿佛聽到了遠處火車的鳴笛聲……
責任編輯:第五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