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寺“橋下”的娘子軍
在中鐵一局恩黔七標朝陽寺橋墩身下部施工中有這樣一群娘子軍——朝陽寺橋挖孔樁隊伍。她們用自己的敬業、勤勉、堅韌,譜寫著一曲曲基層勞動者的贊歌。
“帶頭大姐”——王秀琴
王大姐,重慶萬州人。44歲,個頭不高,短發,看起來十分干練。她待人熱情,性格隨和,是朝陽寺橋挖孔樁隊伍負責人。見到她時,她正準備拉氧氣瓶去工地,我就說明了身份,然后和她聊了一會。王大姐說她是從20多年前就開始干這一行的,起初是給一幫工人做飯,后來不滿足于搞“后勤工作”,轉行到現場干活,直到現在她已經和丈夫各自帶著近30人的勞務隊伍四處攬活了。
她是去年8月到恩黔線的,她是恩黔七標全線兩家挖孔隊伍之一,到現在她的隊伍已經成孔130余個,完全保證了各個階段的施工需要,而且期間無一例安全質量事故發生。大姐說之所以干得好、干得快是因為她的工人基本上都是跟她干過多年的熟練工。我問她是怎么管理才讓這些工人的一直跟著她干的,她不好意思的笑著說,自己就是農民出身,哪談得上什么管理啊。不過她有一個原則:工人出來就是為了掙一口飯吃,所以她必須保證工人工資按時足額的發到手。說著大姐給我指了指跟前正在挖的一個孔說道:這一組孔下午就能挖完,項目部領導說提前1天完成獎勵1000塊錢,我們現在提前了5天,就能拿到5000塊錢,等錢拿到后,我就把這些錢都給他們幾個(挖這組孔的4個工人)。大姐說著我心里想著,這可能就是她能管好工人、能干好活的根本所在,她能讓干活的人的付出有所收獲。
大姐還給我說,干么這么些年也總結了一些經驗,孔樁施工最主要就是安全,她不管賺不賺錢都要搞好安全工作。不管到哪,爆破需要的炸材都是她親自管理,每天她都要到所有的孔樁跟前看一遍,看看孔口是否有雜物,鋼絲繩是否扭結斷絲等等。大姐還說為了節約成本,保證施工順暢,他們在爆破施工用炸材時,炸藥量會一點點增加,只要滿足爆破需要,盡量不會浪費炸材,這樣一方面節約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減少了炮震影響和擾民阻工現象的發生。
“拼命三娘”——熊麗娟
因為王大姐還要去忙,我就沒有多聊,問了她還有哪些“娘子軍”,她說往前走梁場跟前有兩個女同志。順著她指的方向,我很快找到了要找的人。熊大姐,重慶巫山人,見到她時,她正和一位男的給空壓機加油,一問得知是她的丈夫。我問大姐,為什么跑到這來干這個?她說自己沒有什么技藝,在這和丈夫在一起,還能相互有個照料。
大姐說他們干這個活,工錢是按挖的量來計算的,直徑1.8米的孔,他倆每挖1米,工錢是320元,她和丈夫正常情況下是每天挖1米左右,如果天氣好,輔助材料供應及時,他們還可以挖的更多。因為是多勞多得,所以她說一般早上他們是6:30就上工地了,中午不休息,管事的人會給他們把飯送到工地上,一直干到晚上7、8點鐘。
聽到這里,我在心底暗暗佩服大姐的拼命勁,每天這么大的勞動強度有些年輕人都堅持不了啊。
“年輕大媽”——袁桂芳
“袁大媽”也是和丈夫在一起,他們和熊大姐干的是挨著的兩個孔。到后看他們正在忙著,孔還挖得不深,有2米左右,丈夫把孔底的石塊使勁扔到孔口,“大媽”再把這些石塊搬到遠處,等他們清完這一波,我過去了。一問得知:她根本不是“大媽”的年齡,因為只有40歲出頭,可能是因為常年在外下苦力的原因吧,她的面相比同齡人至少大10多歲。“袁大媽”也是重慶巫山人,她說干這個已經有6、7年了。雖然累點,但相對收入高一些,所以以后還繼續干。“袁大媽”話比較少,我們只聊了一會。見丈夫在孔底又搗好了一堆石塊,她就又去接著干活了,丈夫往上扔,她往遠處搬……
“后勤部長”——楊轉
看天氣不太好,本來準備走一會再拍幾張工地相片回去的,不過看到遠處一間房子從窗戶冒出蒸汽,我便徑直敲門進去了,這是工人食堂。怪不得熊大姐他們午飯要在工地吃,原來食堂離的還挺遠的,走路需要20多分鐘。這個廚房的掌勺人楊大姐,也是重慶萬州人,近30人的飯她一個人來做。進去后發現廚房窗明幾凈,案板上的東西擺放的整整齊齊,地面雖然是水泥地,但一點也不顯得臟,一看這布置就知道她是個勤快、利索人。
看她灶臺上放著一大盆切好的白菜和辣椒,我問大姐,一頓飯要吃這么多菜?她說,工人們都干的是重活,肯定飯量也大,一天就得吃半袋米,兩天就得蒸一次饃。我又問:一般每頓飯幾個菜?楊大姐高興地說,他們每天下午都有兩個菜,隔兩天還會炒一個葷菜,伙食還是很不錯的。聽完我沒有再問其他問題,一看時間確實不早了,就向楊大姐道了別。
在回來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我想這些巾幗不讓須眉的朝陽寺“橋下”的娘子軍們才真正是工程建設隊伍中最美的人。
責任編輯:第五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