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區女人的堅強與柔情——記橋梁公司女項目書記李曉娟
“鐵血柔情”這個詞向來被用來形容男人,但它用在建筑單位的女性員工身上卻更恰如其分。她們戴著安全帽、穿著樸素的工裝奔走在工地上的時候,她們在突發現場被一大群當地老爺們圍起來仍指揮若定的時候,她們是同事和周圍人眼中的“女強人”、 “女漢子”,但她們在晚上聽到電話那頭傳來的孩子咿呀學語的稚嫩聲音時,也是一個柔情細膩的女人。
——題記
9月9日,集團公司新中標的滬通項目的主要管理干部競聘現場,李曉娟競聘了滬通項目梁場分部書記一職,在此之前,她是橋梁公司臨海大道項目和臨海洛河大橋項目的黨支部書記,也是中鐵一局橋梁公司40多個在建項目里唯一的一位女書記。
自2001年參加工作,此后的十多年時間里,李曉娟先后參加了福建連江敖江特大橋,深圳鹽壩高速公路葵沖互通式立交橋,禹閻高速公路,宜萬鐵路,十天高速公路,臨海大道、臨海洛河大橋等項目的建設工作。十多年的時間,最直觀的身份變化是她已經由一名辦公室干事成長為一名項目書記,由一個女學生變為一個孩子的媽,而身份轉化的背后卻是一個女人說不盡的故事。
初到工地,學會適應
1999年參加完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李曉娟以為自己會像許許多多的列車乘務員一樣在列車上工作,雖奔波于旅途,但也有一定的安穩性,但她沒想到自己會被分配到工程單位。然而對來自農村家庭的她來說,當時對一份工作的珍惜遠遠大過心理上的落差,能吃苦、適應力強的她告訴自己,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要一直走下去。
剛參加工作時,李曉娟被分配到福建連江工地,去時四十多個小時的火車讓李曉娟至今記憶猶新。十幾年前通訊很不方便,沒有手機,也不能經常和家人聯系,遠離家鄉、親人和朋友,陌生的環境、工作崗位讓這個第一次離家這么遠的關中姑娘無所適從。好在當時的項目領導對他們剛到的新員工很重視,也會經常找李曉娟談心,并手把手教她如何寫新聞稿,怎么進行公文處理等。2001年中秋節和國慶剛好是同一天,項目上還安排了會餐,組織開展了文娛活動,并發放了紀念品,李曉娟記得當時大家在一起玩得十分開心。這些都讓李曉娟初到項目部的惶恐感慢慢瓦解,對企業也有了更新的認識,經過三四個月的鍛煉,她熟悉了新的環境、結識了新的同事,工作也開始步入正軌。
2003年下半年,橋梁公司在蘇州中標3個市政項目,項目規模較小,為了便于管理,就成立了路橋公司。當年10月,李曉娟被調往路橋公司,開始獨立負責辦公室工作,同時身兼調度、人事、勞資等職,這也是她第一次面臨如此大的工作強度。白天忙于事務性的工作的她,晚上還要整理內業資料和寫新聞稿件。而且李曉娟又是個急性子,當天的工作堅決不允許拖到明天,否則,即使躺在床上也睡不著。當時工地上還只有一臺電腦,由幾個部門共用,她就用別人晚上睡覺的時間,學會了制表格、編輯文件、圖片等,加班到十一二點是常有的事。工作雖然辛苦,但進步也很明顯,在蘇州工作的那兩年,用李曉娟自己的話說就是“真正成長的過程”,兩年里,她學會了獨立處理辦公室工作,了解了路基施工的基本知識,還掌握了人力資源配置、勞資管理等專業知識,她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待人接物都有很大提高。
女書記是怎樣煉成的
2010年3月,在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石泉項目部,李曉娟因為表現出眾被直接提撥為項目副書記,成了橋梁公司當時唯一的一位女書記。
在李曉娟看來,辦公室一職雖然事務繁雜,但更多是一個執行者,而項目書記就要對工作有規劃、有系統安排,更偏重一個執行者。如何實現這種角色的轉變,成了李曉娟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為了早日適應新的工作,進入黨務工作角色,她首先從加強自己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入手,不斷參加政工干部和工會干部的各種培訓,并涉獵各種理論書籍;她還不斷熟悉項目施工生產工作,并將黨建工作與施工生產管理相結合;在項目搶工階段,她像男人一樣帶領項目人員在工地綁鋼筋,有人對她說:“把你的書記當好就行了,為何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她卻說:“現在工期這么緊,就差這最后這一步了,所有人有一份力就要出一份力,領導干部更要起到表率作用!”
征地拆遷問題是項目書記、辦公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在一開始也讓李曉娟頗為頭疼。從性格上講,李曉娟并不是一個善于表達的人,但征拆工作就是要與人打交道、“磨嘴皮子”,面對這項新的工作,李曉娟藏起自己羞赧的一面,勇敢面對問題,一方面積極熟悉地方政策、掌握補償標準,另一方面,為了鍛煉自己與人談判時的膽量,她經常一個人在屋子里練習,并邀請項目部的姐妹當觀眾。
接手工作后,李曉娟并沒什么經驗,一開始總是用電話約談事情,但很容易叫對方推脫。后來她改變了方法,趕在上班前就來到辦事地點,遇上對方忙于其它事務,她依舊蹲點守候,用自己的真誠打動對方。在來來去去的實際協調工作中,李曉娟的處事能力也得到顯著提高,大氣、從容、果斷的行事風格也得以形成。
2010年11月的一個傍晚,當時她所在的項目臨近收尾,正在往外運輸拆卸的設備,因拌合站租用的土地還未到期,老百姓擔心最后的復耕問題,運輸車輛就被當地的老鄉堵在了便道半坡上。11月份的陜南已有寒意,天也麻黑了,老鄉們在便道上生起了火,準備夜里輪流值班。李曉娟得到消息后,不顧崴了的腳趕到漢江對岸,一方面安撫司機的情緒,另一方面積極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擺事實、講道理,一直到半夜事情方才平息。事后,村委會主任感慨的說:“你們那個李書記呀,還真是能干,真服了她”!
即使是在項目上,也有不服管的現象出現。有一次,一位小車司機對項目部安排的工作不滿,就到辦公室大吵大鬧、指桑罵槐,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建議李曉娟要嚴肅處理。她卻淡淡一笑,平靜地說:“個人的榮辱算不了什么,還是不要把矛盾擴大了吧”。事后,她又繼續做那位司機的思想工作,平靜的指出他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讓那位司機心服口服。
細膩柔情讓工作更得心應手
雖然在工地上,一個女人要面臨比男人更多的困難,但李曉娟認為,女人在工地也有自己的優勢。
項目迎檢、接待是一項很重要又很講究細節的工作,在這方面,女性獨有的細膩心思則讓李曉娟工作起來得心應手。每逢檢查或來訪,李曉娟都會提前考慮一些細節問題,仔細研究比對,最終安排的井井有條。有一次,臨海市副市長要到工地檢查施工進展情況,因為到兩水山隧道工地除了一條主要的施工便道,山上還有一條人行便道,雖然通知已經說了要走施工便道,但為了以防萬一,李曉娟還是臨時決定在山上得人行便道處增設人員,結果,檢查組真的從山上人行便道繞過來了。
女性的細膩也讓李曉娟比別的男性領導對員工的思想動態更能體察入微,也更善于發現員工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李曉娟在臨海項目任書記時,項目部有個小伙子叫小謝,平時性格開朗、風趣幽默。有一天,李曉娟忽然發現小謝沉默了許多,獨來獨往,下班也不和大家一起走了。看到這種情況,她又特別觀察了一天,發現情況依然如此。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把小謝叫到辦公室,一問才知道,原來項目部最近又讓小謝兼任了計合的工作,而小謝之前沒有計合工作的經驗,一時感覺壓力有些大,最近又因為休假問題和愛人在在電話里吵了起來,小兩口鬧起了別扭。了解情況后,李曉娟從女人的角度出發,給他擺事實,告訴他愛人在家照顧老人、帶小孩的不易,并囑咐他要跟愛人多溝通,多關心愛人,如果需要可以安排他休假。在她的勸告下,小謝主動給愛人打電話,小兩口的矛盾終于化解。
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李曉娟及時與行政領導溝通,為職工謀福利;發現職工洗衣服不方便,就購置了洗衣機;院子里的燈不亮了、房子吊頂有損壞的,趕緊安排修理;職工生病住院,她還會前去探望,送上關懷;青年技術人員的成長一直是她關心的問題,為此,除了做好項目技術人員觀摩學習活動外,她還身先士卒踐行項目層面的傳、幫、帶工作;夏送清涼、節日慰問、健康體檢等活動在她所在的項目上持續開展,活躍了職工業余文化生活,增強了項目凝聚力。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
2006年冬天,李曉娟生了一場病,住了一星期院,臨近春節才拖著未痊愈的身體返回工地。2007年的大年夜,她跟一起留下的同事吃年夜飯、看春節晚會,結果一個剛分來的大學生,還是個男同志,當聽到外面傳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時,竟嗚嗚的哭了起來,一瞬間,本來熱鬧的場面變得異常的安靜……那個夜晚,留守的幾個人聊了一整夜。
然而這樣的情景,李曉娟再熟悉不過,工作十四年,她回家過年的次數連這零頭都不到。
去年5月,女兒還不到一歲,李曉娟就返回工作崗位。現在一家三口,竟在三地分居,女兒也一直由陜西蒲城的外婆照料。現在女兒已經兩歲多了,再過一年,李曉娟就要面臨能不能去開家長會這個問題了。
愛人不止一次的向她發出希望她能穩定下來的信號,好照顧老人和孩子。李曉娟的心里也是五味雜陳。一方面孩子還小,需要媽媽在身邊,另一方面事業剛起步,領導信任、同事認可,這個時候提出要求,開不了口。再說,還有現實的生活壓力,上有老、下有小,還要還房貸,她也不忍心把經濟壓力全給愛人一個人。
李曉娟坦言,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遠離家庭和孩子,她認為一個女人的重心就該是家庭和孩子,而她的大部分的時間卻只能被事業占據。拿今年的中秋節來說,愛人專程從北京趕過來相聚,而她卻在滬通項目忙于建點工作,連陪伴的時間都沒有。但是正如她所言,選擇了施工單位,就是選擇了長年的奔波,選擇了無法承歡父母膝下,選擇不能照顧可愛的女兒。
采訪的最后一道采訪問題是: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會不會選擇這樣的崗位、這樣的工作?李曉娟的回答是: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繼續選擇這樣的崗位,一如既往的走下去。“只有天天看著工地,心里才踏實,干我們這一行的,工地就是家,習慣了。”
好在現在通訊方便了,和父母、女兒通電話成了李曉娟每天的必修課,當聽到女兒呀呀學語的稚嫩的聲音傳來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就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李曉娟工作照
在現場綁扎鋼筋
李曉娟在石泉漢江大橋工地
李曉娟生活照
責任編輯:李康